搜索
首页 《和孙舍人重过陕下二首》 大龙头丧同伤处,吏隐亭欹郑谷傍。

大龙头丧同伤处,吏隐亭欹郑谷傍。

意思:大龙头丧同伤处,官吏隐亭倾斜郑谷旁边。

出自作者[宋]魏野的《和孙舍人重过陕下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重游陕地时所写,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首联“二陕重过一纪强,麻衣已变椹袍光。”中,“二陕”指的是陕西,这里指作者再次经过陕西。“一纪强”表示时间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麻衣已变椹袍光”则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作者再次经过陕地,发现当地人的服饰已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麻衣变成了椹袍,这反映了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 颔联“数宵黄合延三字,几处青楼认五郎。”描述了作者在陕地的经历和感受。“数宵黄合”可能指的是作者在陕地的一个晚上住宿在一个旅馆里,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热情和淳朴。“延三字”可能是指当地人的名字中有三个字的,作者在这里遇到了几个人,和他们交流后感受到了陕地的风土人情。“几处青楼认五郎”则可能是指作者在青楼中遇到了一个叫五郎的人,通过他的讲述,作者了解到了陕地的历史和文化。 颈联“顾我岂能夸舌在,逢君宁复叹唇亡。”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和对现在的感慨。“顾我岂能夸舌在”可能指的是作者过去在陕地的经历和回忆,但是现在自己已经不再年轻,过去的辉煌已经不再。“逢君宁复叹唇亡”则表达了作者对现在与过去的对比,感叹时光荏苒,人事已非。 尾联“大龙头丧同伤处,吏隐亭欹郑谷傍。”最后两句可能是在描述作者对陕地的一些名胜古迹的感受。“大龙头丧同伤处”可能是在描述作者对大龙头的怀念和对陕地历史的感慨。“吏隐亭欹郑谷傍”则可能是指作者在吏隐亭中看到了郑谷的雕像或者遗迹,感受到了陕地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陕地的描写和回忆,表达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陕地历史文化的敬仰之情。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和对现在的感慨,体现了作者的成长和变化。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二陕重过一纪强,麻衣已变椹袍光。
数宵黄合延三字,几处青楼认五郎。
顾我岂能夸舌在,逢君宁复叹唇亡。
大龙头丧同伤处,吏隐亭欹郑谷傍。
作者介绍
魏野(960~1019),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北宋诗人。他原为蜀地人,后迁居陕州(今河南陕县)。诗效法姚合、贾岛,苦力求工;但诗风清淡朴实,并没有艰涩苦瘦的不足。他一生清贫,却又不随波逐流,为后人称道。代表诗作有《寻隐者不遇》等。

关键词解释

  • 郑谷

    读音:zhèng gǔ

    繁体字:鄭穀

    意思:(郑谷,郑谷)
    汉·郑子真隐居谷口。见《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后以“郑谷”泛指隐居地。
      ▶唐·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诗:“自是秦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