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伐檀》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意思:不种田又不拿镰刀,为啥拿着粮食千捆万捆捞回家啊?

出自作者[先秦]诗经的《伐檀》

全文创作背景

《伐檀》是《诗经·魏风》中的一首诗,创作背景与古代魏国的社会环境和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密切相关。当时,魏国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而君主却奢侈剥削,人民生活困苦。因此,劳动者们对统治者的不公和剥削感到愤怒,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的不满和反抗。 具体来说,《伐檀》描述了伐木者砍伐檀树造车的劳动过程,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辛勤工作,而将劳动成果交给不劳而获的统治者,心中充满了不满和愤怒。因此,诗歌中充满了劳动者对统治者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不公的斥责。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古籍或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多信息。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作者介绍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关键词解释

  • 百廛

    读音:bǎi chán

    繁体字:百廛

    意思:指众多的商肆或广大的土地。
      ▶《文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
      ▶李善注引《礼记》郑玄注:“廛,市物邸舍也。”
      ▶吕延济注:“五亩曰廛。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