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作》 影底河山频换世,愁中节物易惊秋。

影底河山频换世,愁中节物易惊秋。

意思:影底河山频繁换世,愁中节物易惊秋。

出自作者[现代]陈寅恪的《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作》

全文创作背景

陈寅恪的《戊辰中秋夕渤海舟中作》是在1928年的中秋节,他乘坐船只在渤海海上时所创作的。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状况密切相关。那时,中国正处于内战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陈寅恪身为一位文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同时也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深感痛心。在这首诗中,他借景抒情,通过描绘中秋夜晚的海上景象,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天风吹月到孤舟,哀乐无端托此游。
影底河山频换世,愁中节物易惊秋。
初升紫塞云将合,照彻沧波海不流。
解识阴晴圆缺意,有人雾鬓独登楼。
作者介绍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关键词解释

  • 惊秋

    读音:jīng qiū

    繁体字:驚秋

    意思:(惊秋,惊秋)

     1.秋令蓦地来到。
      ▶唐·韦应物《府舍月游》诗:“横河俱半落,泛露忽惊秋。”
      ▶唐·无名氏《落叶赋》:“见一叶之已落,感四序之惊秋

  • 河山

    读音:hé shān

    繁体字:河山

    短语:海疆 领域 山河 幅员 版图 土地

    英语:land

    意思:
     1.河流与山岳。
      ▶《战国策•魏策一》:“魏

  • 中节

    读音:zhōng jié

    繁体字:中節

    英语:medium knot

    意思:(中节,中节)
    I

     1.谓守节秉义,中正不变。
       ▶《易•蹇》:“《象》曰:大蹇,朋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