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题崇兰图二首》 我已梦中都识路,秋风举袂不踟蹰。

我已梦中都识路,秋风举袂不踟蹰。

意思:我已在梦中都认识路,秋风举袖不徘徊。

出自作者[宋]陈与义的《题崇兰图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赠二公》,作者是宋代诗人郭印。接下来,我将从专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首先,这首诗的开头“两公得我色敷腴,藜杖相将入画图”,通过描绘两位老人的容颜和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其中,“得我色敷腴”形象地描绘了两位老人的红润面色,暗示他们身体健康、精神矍铄;“藜杖相将”则以杖藜相扶、相携同行的形象,表现了两位老人的亲密关系和相互扶持的场景,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图。 其次,“我已梦中都识路”一句,表达了作者与两位老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作者在梦中多次走过他们所走的路,说明他对两位老人的了解和认识非常深刻。同时,“梦中都识路”也暗示了作者对两位老人的思念之情,因为只有在思念中,梦中才会出现他们。 最后,“秋风举袂不踟蹰”一句,通过描绘秋风中两位老人挥袖离去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不舍之情。同时,“不踟蹰”也表现了两位老人的洒脱和豪迈,他们不回头看,不犹豫不决,坚定地向前走去,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两位老人的形象和精神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赞美和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与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他们的不舍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形象生动,情感真挚、感人至深。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两公得我色敷腴,藜杖相将入画图。
我已梦中都识路,秋风举袂不踟蹰。
作者介绍 杨万里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关键词解释

  • 踟蹰

    读音:chí chú

    繁体字:踟躕

    短语:犹豫不决 游移 举棋不定 迟疑不决 裹足不前 动摇 犹豫 踌躇不前 迟疑 优柔寡断 彷徨 犹疑 瞻前顾后

    英语:hesitate

    <
  • 秋风

    读音:qiū fēng

    繁体字:秋風

    英语:autumn wind

    意思:(秋风,秋风)

     1.秋季的风。
      ▶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 梦中

    读音:mèng zhōng

    繁体字:夢中

    意思:(梦中,梦中)

     1.睡梦之中。
      ▶《列子•周穆王》:“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阴阳之气所不交,故寒暑亡辨;日月之光所不照,故昼夜亡辨

  • 风举

    读音:fēng jǔ

    繁体字:風舉

    意思:(风举,风举)
    疾风兴起。用以形容迅疾。
      ▶《汉书•艺文志》:“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宋书•礼志三》:“金波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