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赠写真何充秀才》 此身常拟同外物,浮云变化无踪迹。

此身常拟同外物,浮云变化无踪迹。

意思:这身常拟同外界的事物,浮云变化无踪迹。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赠写真何充秀才》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豪情壮志的别驾和文人雅士孟浩然,表现了人生的变幻莫测和浮云般的无常。诗人通过写真画的创作,寻求自我安慰和自娱,表达了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心境。 首联以“君不见”领起,描写潞州别驾英勇善战,眼神如电,横撚弓箭,形象生动。颔联则写孟浩然雪中骑驴,皱眉吟诗,肩耸山峰,展现了一位文人雅士的形象。 颈联表达了人生的无常,饥寒富贵皆难以预测,唯有遗像留存人间。这一联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接着,诗人在尾联中表示自己常将身外之物视为浮云,变化无踪。而诗人写真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娱自适,表达了其超脱世俗的态度。 最后两句写画家以自己的肖像画赠与诗人,画家身着黄冠野服,意在将诗人置于山岩之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同时,诗人也想到了许多功勋名将,但他们如今都已不在人世,唯有画像留存。 整首诗意境深远,通过对画像的描写,表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以及诗人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心境。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君不见潞州别驾眼如电,左手挂弓横撚箭。
又不见雪中骑驴孟浩然,皱眉吟诗肩耸山。
饥寒富贵两安在,空有遗像留人间。
此身常拟同外物,浮云变化无踪迹。
问君何苦写我真,君言好之聊自适。
黄冠野服山家容,意欲置我山岩中。
勋名将相今何限,往写褒公与鄂公。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踪迹

    解释

    踪迹 zōngjì

    [trace;track;footprint;vestige] 行动所留下可觉察的形迹

    不留踪迹

    诡踪迹。——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 浮云

    读音:fú yún

    繁体字:浮雲

    短语:低云 乌云

    英语:cloud rack

    意思:(浮云,浮云)

     1.飘动的云。
      ▶《楚辞•九辩》:“块独守

  • 变化

    读音:biàn huà

    繁体字:變化

    短语:变故 事变 晴天霹雳 情况 风吹草动

    英语:vary

    意思:(变化,变化)

     1.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

  • 云变

    读音:yún biàn

    繁体字:雲變

    意思:(云变,云变)
    变幻不停貌。
      ▶明·陶宗仪《辍耕录•厉狄》:“世代云变,遂湮我姓名,至蔑焉无闻。”

    解释:1.变幻不停貌。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