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居夷行》 遭乱始知承平乐,居夷更觉中原好。

遭乱始知承平乐,居夷更觉中原好。

意思:遭逢乱世才知道承平乐,在夷更觉得中原好。

出自作者[宋]陈与义的《居夷行》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乱的反思的诗。作者在经历了战乱之后,才深刻地体会到太平盛世的美好,而在偏远的夷地居住,更让他察觉到中原的优越。诗中描绘了巴陵的冬天,万里大风,洞庭湖的秋叶稀少,以及君山的静谧,这些都构成了诗中独特的风景。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渴望,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国家的期望。他批评后胜误齐的历史决策,赞扬范蠡图越的壮志,表达了对君子慎惜经纶时的理解和尊重。他期待群公能够张王室,恢复国家的和平,他也表达了自己愿意在国家需要自己的时候,安眠送余日,随时准备为国家出力。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深深向往和对国家的深深热爱。这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深情的诗,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遭乱始知承平乐,居夷更觉中原好。
巴陵十月江不平,万里北风吹客倒。
洞庭叶稀秋声歇,黄帝乐罢川杲杲。
君山偃蹇横岁暮,天映湖南白如扫。
人世多违壮士悲,干戈未定书生老。
扬州云气郁不动,白首频回费私祷。
后胜误齐已莫追,范蠡图越当若为。
皇天岂无悔祸意,君子慎惜经纶时。
愿闻群公张王室,臣也安眠送余日。
作者介绍 邵雍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关键词解释

  • 平乐

    引用解释

    1.和平安乐。《史记·匈奴列传》:“使少者得成其长,老者安其处,世世平乐。”

    2.谓平坦富饶。《楚辞·九章·哀郢》:“哀州土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 王逸 注:“閔惜乡邑之富饶也。”

    3. 汉 代宫观名。后泛指园林馆阁。《文选·曹植<名都篇>》:“我归宴 平乐 ,美酒斗十千。” 李善 注:“ 平乐 ,观名

  • 中原

    读音:zhōng yuán

    繁体字:中原

    英语:(n) the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意思:
     1.原野之中。
      ▶《诗•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 遭乱

    读音:zāo luàn

    繁体字:遭亂

    意思:(遭乱,遭乱)
    遭遇动乱。
      ▶《后汉书•明帝纪》:“又边人遭乱为内郡人妻,在己卯赦前,一切遣还边,恣其所乐。”
      ▶唐·杜甫《南池》诗:“平生江海兴,遭乱身局促

  • 承平

    读音:chéng píng

    繁体字:承平

    英语:peaceful

    意思:治平相承;太平。
      ▶《汉书•食货志上》:“今纍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数鉅万,而贫弱俞困。”
      ▶唐·鲍防《杂感》诗

  • 乐居

    读音:lè jū

    繁体字:樂居

    意思:(乐居,乐居)
    安乐的住所。
      ▶汉·焦赣《易林•干之需》:“故室旧庐,稍弊且除。不如新巢,可治乐居。”

    解释:1.安乐的住所。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