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秋过钱塘江》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意思:巨大的湖泽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出自作者[唐]贯休的《秋过钱塘江》

全文赏析

这首诗《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是一首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和游子感慨的诗。 首先,诗的开头“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描绘了一幅广阔无垠的景象,巨浸汹涌澎湃,仿佛要将东隅吞噬,而山峰高耸入云,与大地相接,仿佛要将整个大野吞没。这里的“吞”字用得极为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宏伟气势。 接着,“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诗人通过海涛声传达出一种无尽的悲愤和哀怨,暗示了某种无法言说的情感。这里的“吴相恨”可能指的是吴国历史的悲欢离合,也可能指的是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这两句描绘了深邃的海底世界和秋天的云彩,给人一种神秘而悲壮的感觉。这里的“蛟窟”和“秋云”都带有一种悲壮的色彩,暗示了某种无法逃避的命运。 最后,“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诗人以自己的经历来表达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即使游历千万里,人也终究会老去,白发丛生。这是一种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也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和游子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历史的深刻反思。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巨浸东隅极,山吞大野平。
因知吴相恨,不尽海涛声。
黑气腾蛟窟,秋云入战城。
游人千万里,过此白髭生。
作者介绍 张耒简介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

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关键词解释

  • 大野

    读音:dà yě

    繁体字:大野

    意思:
     1.广大的原野、田野。
      ▶唐·李邕《石赋》:“植杖大野,周目层巖。”
      ▶宋·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 巨浸

    读音:jù jìn

    繁体字:巨浸

    意思:
     1.大水。指大河流。
      ▶唐·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鬲津开巨浸,稽阜镇名都。”
      ▶唐·卫次公《渭水贯都赋》:“原夫渭者雍之巨浸,都者人之所聚。”

  • 东隅

    读音:dōng yú

    繁体字:東隅

    意思:(东隅,东隅)

     1.东角;东方。
      ▶《仪礼•士昏礼》:“妇洗在北堂,直室东隅。”
      ▶明·茅溱《双调夜行船序•宴蓟镇宛在亭四景》套曲:“边境无虞,喜青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