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发九江车行望庐山》 一片匡庐挥不去,来扶残梦卧云烟。

一片匡庐挥不去,来扶残梦卧云烟。

意思:一片庐山挥不去,来扶残梦卧云烟。

出自作者[近代]陈三立的《发九江车行望庐山》

全文赏析

这首诗《车音呜咽大江前,缩地劳劳问岁年。
一片匡庐挥不去,来扶残梦卧云烟。》以一种简洁而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听到车轮在江边呜咽的声音时,对岁月流转的深深思考。 首句“车音呜咽大江前”,作者以一种生动的比喻,将车轮的声音比作江水边上的低沉呜咽,形象地描绘出声音的悠长和深沉。同时,这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而“大江前”则象征着无边无际的时间洪流。 “缩地劳劳问岁年。”中的“缩地”是一个典故,出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我见可居,列城筑居,缩地取景。”作者在这里用它,表达了对空间和时间的深深思考。他似乎在问:即使我们能够缩地,又能怎样呢?岁月的流转,时间的无情,仍然无法改变。 “一片匡庐挥不去,来扶残梦卧云烟。”这里的“匡庐”是庐山的别称,作者用它来象征故乡或者某种情感。他觉得这种情感无法被遗忘,就像庐山一样挥之不去。即使在睡梦中,它依然伴随着他,如云烟般朦胧。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一种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听到车轮的声音时,对时间、空间和情感的深深思考。它是一首深情而感性的诗,充满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车音呜咽大江前,缩地劳劳问岁年。
一片匡庐挥不去,来扶残梦卧云烟。
作者介绍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

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关键词解释

  • 匡庐

    读音:kuāng lú

    繁体字:匡廬

    意思:(匡庐,匡庐)
    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
      ▶《后汉书•郡国志四•庐江郡》“寻阳南有九江,东合为大江”刘昭注引南朝·宋·慧远《庐山记略》:

  • 云烟

    读音:yún yān

    繁体字:雲煙

    短语:烟雾

    英语:cloud and mist

    意思:
     补证条目
    亦作“云烟”。1.比喻容易消失的事物。
    ▶东魏《净

  • 一片

    读音:yī piàn

    繁体字:一片

    英语:piece

    意思:
     1.数量词。用于平而薄的东西。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五》:“﹝李陵﹞令军士人持三升糒、一片冰。”
      ▶《后

  • 去来

    读音:qù lái

    繁体字:去來

    英语:\"Qulai\"

    意思:(去来,去来)

     1.往来,往返。
      ▶《商君书•垦令》:“商劳则去来赍送之礼,无通于百县,则农民不飢,行不饰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