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赋真意堂》 七弦已可忘,五柳不待种,见山若举头,孤雁亦须送。

七弦已可忘,五柳不待种,见山若举头,孤雁亦须送。

意思:七根弦已经可以忘记,五柳不待种,见山如果抬起头,我也要送雁。

出自作者[宋]王洋的《赋真意堂》

全文创作背景

《赋真意堂》是宋代诗人王洋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诗歌内容来分析。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文化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纷纷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理解。《赋真意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其次,从诗歌内容来看,《赋真意堂》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真意”的追求和向往。诗中“真意”一词,可以理解为真实、真诚、真挚的情感和思想。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自己对“真意”的渴望和追求。 具体来说,诗的前两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在这里,山光和潭影都象征着大自然的美好,而鸟儿在其中自由地飞翔,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状态。这种状态正是作者所向往的“真意”。 接下来的两句“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宁静的氛围。在这里,万籁俱寂,唯有钟磬之声回荡在空气中。这种声音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净化心灵的力量。这也是作者所追求的“真意”。 最后两句“幽人自来往,白云无尽时”,则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真意”的执着追求。在这里,幽人指的是那些追求“真意”的人,他们不受世俗的束缚,自由地往来于山水之间。而白云无尽时,则象征着这种“真意”永远不会消失,永远存在于人们的心中。 综上所述,《赋真意堂》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宋代繁荣昌盛的文化氛围,诗歌内容则表达了作者对“真意”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一室恐妇愁,三间良足用。
积钱宽买园,此事不敢梦。
弋阳千万家,此屋接修栋。
相期生在勤,意象不少纵。
饥字参不破,竟日自倥偬。
设有花木册,仅作一身供。
徐翁初来时,赤子不取重。
徐徐汲壑谷,辘轳转双瓮。
锄夷荆棘开,改化溪山动。
千年五柳陶,慕用常接踵。
徐翁但神会,疏迹不勘颖。
七弦已可忘,五柳不待种,见山若举头,孤雁亦须送。

关键词解释

  • 孤雁

    读音:gū yàn

    繁体字:孤雁

    意思:见“孤鴈”。

    解释:1.见\"孤鴈\"。

    造句:嘹唳冻云孤雁,盘旋枯木寒鸦。《孤雁》诗:“可怜的孤魂啊!避免产

  • 七弦

    读音:qī xián

    繁体字:七弦

    意思:(参见七絃)
    亦作“七絃”。
     古琴的七根弦。亦借指七弦琴。
      ▶汉·应劭《风俗通•声音•琴》:“今琴长四尺五寸,法四时五行也;七弦者,法七星也。”
      ▶三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