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分类
作者
诗文热榜
课本古诗
词牌名
合称
古籍
首页
《与周长官李秀才游径山二君先以诗见寄次其韵》
而我弃乡国,大江忘北渡。
而我弃乡国,大江忘北渡。
意思:
而我抛弃故乡,北渡长江忘。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与周长官李秀才游径山二君先以诗见寄次其韵》
全文赏析
原题:与周长官李秀才游径山二君先以诗见寄次其韵二首
相关句子
未到大江愁未到,大江到了更添愁。
--
出自《从丁家洲避风行小港,出荻港大江三首》作者:[宋]杨万里
大江北去。
--
出自《减字木兰花·大江北去》作者:[宋]陈瓘
大江横绝。
--
出自《点绛唇·淮海秋风》作者:[宋]朱敦儒
浮舟横大江。
--
出自《饮马长城窟行》作者:[魏晋]曹丕
以泝大江。
--
出自《赠蔡子笃诗》作者:[魏晋]王粲
横此大江。
--
出自《赠士孙文始》作者:[魏晋]王粲
大江分一线。
--
出自《游云灵观》作者:[宋]王灼
而我得
--
出自《野节鞭》作者:[唐]元稹
而我独与君。
--
出自《和陶影答形》作者:[宋]吴芾
而我卧山阿。
--
出自《寄李南金》作者:[宋]徐宝之
而我竟何辜。
--
出自《古风其三十七》作者:[唐]李白
而我在万里。
--
出自《杂体诗 李都尉陵从军》作者:[南北朝]江淹
慨然弃乡庐,劫劫道路间。
--
出自《途次长安上都漕傅谏议》作者:[宋]苏洵
而我弃乡国,大江忘北渡。
--
出自《与周长官、李秀才游径山,二君先以诗见寄,》作者:[宋]苏轼
问君弃乡国,何似敝屣轻。
--
出自《送余京同年兄通判岚州》作者:[宋]苏辙
新制度,宗臣当国大勋劳。
--
出自《寿周益公》作者:[宋]李商叟
尝遭国大侵,夹辅犹腋肘。
--
出自《送李顺文》作者:[明]李延兴
君言国大柄,不过赏与诛。
--
出自《正同诸丈钱别制干郎中》作者:[宋]度正
昔年去国大苍黄,同舍诸生半死亡。
--
出自《唐律寄呈父凤山提举十首》作者:[宋]汪元量
臣举所知匪臣私,取之乡国大瑰伟。
--
出自《送任漕赴召》作者:[宋]李流谦
北渡回兮迅流难。
--
出自《瓠子歌》作者:[汉]刘彻
孤舟将北渡,转转切归心。
--
出自《别车福州》作者:[明]柳应芳
征鸿悲北渡,江水奈东流。
--
出自《赠别通古》作者:[宋]周金
何日招舟子,寒江北渡归。
--
出自《暮归》作者:[宋]苏轼
西来十万里,北渡一茎芦。
--
出自《达磨赞》作者:[宋]释惟一
何日招舟子,寒江北渡归。
--
出自《暮归》作者:[宋]张耒
诗句原文
少年饮红裙,酒尽推不去。
呼来径山下,试与洗尘雾。
瘦马惜障泥,临流不肯渡。
独有汝南君,従我无朝暮。
肯将红尘脚,暂着白云屦。
嗟我与世人,何异笑百步。
功名一破甑,弃置何用顾。
更凭陶靖节,往问征夫路。
龙亦恋故居,百年尚来去。
至今雨雹夜,殿暗风缠雾。
而我弃乡国,大江忘北渡。
便欲此山前,筑室安迟暮。
又恐太幽独,岁晚霜入屦。
同游得李生,仄足随蹇步。
孔明不自爱,临老起三顾。
吾归便却扫,谁踏门前路。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大江
长江 。《楚辞·九歌·湘君》:“望 涔阳 兮极浦,横 大江 兮扬灵。” 宋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毛泽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 钟山 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 大江 。”
读音:
dà jiāng
大江详解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