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三和二首》 长剑拄颐刀纳鞾,得如曝背趁阳和。

长剑拄颐刀纳鞾,得如曝背趁阳和。

意思:长剑撑着下巴刀纳鞾,能像晒背趁阳和。

出自作者[宋]刘克庄的《三和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坚守信仰和道德原则,不畏艰难困苦,不惧末路坎坷。诗中描绘了诗人身佩长剑,刀纳鞾,得如曝背趁阳和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正义之事的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首联“长剑拄颐刀纳鞾,得如曝背趁阳和”,通过描绘诗人身佩长剑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正义事业的追求和对光明未来的期待。曝背趁阳和,意为在阳光下享受温暖,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颔联“买邻底用百万价,好事争为十二窝”,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买邻,意为购买邻近的土地或房屋,这里借指追求美好事物。争为十二窝,意为争相为美好事物贡献力量。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情和决心。 颈联“异日史臣应有考,同时朝士欲无多”,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信仰和道德原则的坚守,以及对未来历史的贡献的期望。异日史臣应有考,意为将来历史记载者会记录下这一时期的事件和人物。同时朝士欲无多,意为同时代的朝士也应该支持和认可这些信仰和原则。 最后一句“与君死守西山学,莫遣人讥末路蹉”,表达了诗人对信仰和原则的坚定不移,即使面临末路坎坷也不改变。死守西山学,暗示了诗人坚守的学术或信仰的来源和基础。莫遣人讥末路蹉,警告自己不要因为末路坎坷而改变信仰和原则,同时也表达了对朋友或追随者的期望和要求。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形象、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坚守信仰和原则等方面,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历史记载者和同时代人的期望和要求,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长剑拄颐刀纳鞾,得如曝背趁阳和。
买邻底用百万价,好事争为十二窝。
异日史臣应有考,同时朝士欲无多。
与君死守西山学,莫遣人讥末路蹉。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

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

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程章灿《刘克庄年谱》对其行迹有较详细考证,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展现了其文学创作各个方面,探索精微。

关键词解释

  • 阳和

    读音:yáng hé

    繁体字:陽和

    英语:Duong Hoa

    意思:(阳和,阳和)

     1.春天的暖气。
      ▶《史记•秦始皇本纪》:“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 长剑

    读音:cháng jiàn

    繁体字:長劍

    意思:(长剑,长剑)

     1.锋刃较长的剑。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后汉书•宦者传序》:“高冠长剑,纡朱怀金

  • 拄颐

    读音:zhǔ yí

    繁体字:拄頤

    意思:(拄颐,拄颐)

     1.顶到面颊。形容剑长。
      ▶《战国策•齐策六》:“齐婴儿谣曰:‘大冠若箕,脩剑拄颐,攻狄不能,下垒枯丘。’”宋·苏轼《武昌铜剑歌》:“君不见凌烟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