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破秋一章》 谁家竖子归箫里,诉那当年啮指痕。

谁家竖子归箫里,诉那当年啮指痕。

意思:谁家小子回家箫里,诉说那当年咬手指痕。

出自作者[近代]汪精卫的《破秋一章》

全文赏析

这首诗《飘萧黄叶覆秋根》是一首对秋天的深情描绘,通过对黄叶、霜菊、寒意、桐风等秋日元素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迭、时光流逝的感慨。 “飘萧黄叶覆秋根”这句诗以黄叶的飘零为背景,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诗人通过这种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时光的感慨。 “此日霜菊事不敦”一句,诗人以霜菊为象征,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霜菊在秋天开放,但花期短暂,这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无奈。 “腊意渐浓寒倍至”一句,诗人以腊意和寒意相对,表达了对寒冷季节的感受。腊意指的是冬季的寒冷和干燥,寒倍至则表达了寒冷的程度加深。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对寒冷季节的畏惧和对温暖生活的渴望。 “谁家竖子归箫里,诉那当年啮指痕”这句诗以箫声为媒介,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竖子指的是箫声中的音符,啮指痕则是指过去经历的种种痛苦和记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 最后,“对此时声山骨瘦,讷来另表一殇魂”一句,诗人以山骨对声音进行比喻,表达了对寂静秋天的感受。山骨瘦则是对山林中草木凋零的描绘,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衰老和消逝。讷来另表一殇魂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伤和痛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秋天的描绘和对过去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光、季节更迭的感慨和思考。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飘萧黄叶覆秋根,此日霜菊事不敦。
腊意渐浓寒倍至,桐风半凛体虚温。
谁家竖子归箫里,诉那当年啮指痕。
对此时声山骨瘦,讷来另表一殇魂。
作者介绍 汪精卫简介
汪兆铭(1883年-1944年),祖籍浙江山阴(原绍兴县),出生于广东三水,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文在广州就任大总统,汪精卫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1924年任中央宣传部长。后期思想明显退变,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沦为汉奸。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

关键词解释

  • 竖子

    读音:shù zǐ

    繁体字:竪子

    短语:稚子 幼儿 孩子 小子 小儿 孺 孩 囡 报童 小孩子 小 小孩 儿童 童 幼 娃娃 小家伙 童子

    英语:boy

  • 谁家

    读音:shuí jiā

    繁体字:誰家

    意思:(谁家,谁家)

     1.何家,哪一家。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二•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歛魂魄无贤愚。”
      ▶《水浒传》第二八回:“武松忍耐不住,按定

  • 当年

    读音:dāng nián

    繁体字:噹年

    英语:then

    意思:(当年,当年)
    I

     1.壮年。指身强力壮的时期。
       ▶《墨子•非乐上》:“将必使当年,因其耳目之聪明,

  • 指痕

    引用解释

    手指触物留下的痕迹。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上·汴梁杂事》:“旧 开封府 有府尹题名……独 包孝肃公 姓名为人所指,指痕甚深。”

    读音:zhǐ hén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