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答友问》 当其斩马时,良玉不如铁。

当其斩马时,良玉不如铁。

意思:当他杀死了马时,良玉不如铁。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答友问》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物喻人,通过对大圭、利剑、铁和良玉的对比,表达了对才德之辨的看法。 首句“大圭廉不割,利剑用不缺”,大圭和利剑都是极有才德之物,然而它们的特性却有所不同。大圭象征着谦逊的美德,它不会割人,不会给人带来伤害;而利剑虽然有锋利的刀刃,却能用于斩断邪恶,保护正义。这一对比,已经暗示了才与德的差异。 接着,“当其斩马时,良玉不如铁。”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才的重要性。在关键时刻,铁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力量,斩断阻碍前进的障碍;而良玉虽然美好,却无法直接解决问题。这再次突出了才与德的差异。 “置铁在洪炉,铁消易如雪。良玉同其中,三日烧不热。”这一句描绘了才与德的另一区别:铁在烈火中能够迅速消融,而良玉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这一对比再次强调了才的易逝和重要性。 最后,“君疑才与德,咏此知优劣。”作者通过这首诗,希望读者能够明白,在才与德之间,应当更看重才。因为才能够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解决实际问题;而德则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难以衡量和评估。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大圭、利剑、铁和良玉,表达了对才与德的看法。它强调了才的重要性,认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才更能发挥出关键作用。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德的重要性不应被忽视,因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同样能反映出其品质和修养。这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值得反复品味。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大圭廉不割,利剑用不缺。
当其斩马时,良玉不如铁。
置铁在洪炉,铁消易如雪。
良玉同其中,三日烧不热。
君疑才与德,咏此知优劣。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良玉

    读音:liáng yù

    繁体字:良玉

    意思:美玉。
      ▶《韩诗外传》卷四:“良玉度尺,虽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
      ▶汉·扬雄《法言•寡见》:“良玉不彫,美言不文。”
      ▶三国·魏·曹丕《与钟大理书》:“

  • 不如

    读音:bù rú

    繁体字:不如

    英语:not equal to

    意思:
     1.比不上。
      ▶《易•屯》:“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谚曰,积

  • 斩马

    引用解释

    即斩马剑。 北周 庾信 《朱云折槛赞》:“上书直諫,有忤明君。先求斩马,遂请鱼文。”参见“ 斩马剑 ”。

    读音:zhǎn mǎ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