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杂感》 黄鹂百舌俱听遍,更有昏鸦噪晚晴。

黄鹂百舌俱听遍,更有昏鸦噪晚晴。

意思:黄鹂百舌头都听遍,另外有昏鸦噪晚晴。

出自作者[现代]马一浮的《杂感》

全文创作背景

《杂感》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首诗以景起兴,抒发了诗人对国难家仇的悲愤之情。首联借大海波涛和狂风乌云象征日寇侵略气焰之凶猛,气氛很是惊心动魄。颔联通过“三户能亡秦”和“百战”等词语表达了全国军民奋起抗战的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念,气势雄壮,意气风发。颈联借典抒发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对现实的不满。尾联以景作结,寄寓遥深,有着无穷的余味。 《杂感》作者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后改名浮,字一佛,又字一弗,号湛翁、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马一浮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德文版、英文版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浙江大学原教授。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林卧逃喧厌鸟鸣,笙竽绝耳瑟无声。
黄鹂百舌俱听遍,更有昏鸦噪晚晴。
作者介绍 马一浮简介
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浙江大学原教授。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关键词解释

  • 晚晴

    读音:wǎn qíng

    繁体字:晚晴

    意思:
     1.谓傍晚晴朗的天色。
      ▶南朝·梁·何逊《春暮喜晴酬袁户曹苦雨》诗:“振衣喜初霁,褰裳对晚晴。”
      ▶唐·高适《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诗:“晚

  • 黄鹂

    读音:huáng lí

    繁体字:黃鸝

    英语:troupial

    意思:(黄鹂,黄鹂)
    鸟名。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叫的声音很好听,常被饲养作笼禽。吃森林中的害虫,对林业有益。也叫鸧

  • 百舌

    读音:bǎi shé

    繁体字:百舌

    英语:Chinese blackbird

    意思:鸟名。善鸣,其声多变化。
      ▶《淮南子•说山训》:“人有多言者,犹百舌之声。”
      ▶高诱注:“百舌,

  • 鸦噪

    读音:yā zào

    繁体字:鴉噪

    意思:(鸦噪,鸦噪)
    鸦鸟喧噪。
      ▶唐·李贺《莫愁曲》:“草生陇坂下,鸦噪城堞头。”
      ▶金·元好问《十月登丰山》诗:“村墟带晚鸦噪合,林壑得霜烟景分。”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