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筠庵午憩》 犹自忘了愁,而况记得老。

犹自忘了愁,而况记得老。

意思:还是忘记了忧愁,何况记得老。

出自作者[宋]杨万里的《筠庵午憩》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平静和淡泊。 首句“筠庵稍不至,一至一回好”就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仿佛作者在描述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安静角落。筠庵是作者居住的地方,而“不至”则表示这里的环境相对僻静,给人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而“一至一回好”则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环境的喜爱。 “风从林梢落,吹乱竹根草”两句,以动衬静,描绘出筠庵周围环境的宁静和竹林的茂密。风穿过竹林,吹乱了竹根下的杂草,进一步突显了环境的静谧。 “巾屦上下凉,莺鹊左右噪”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周围的环境和作者的感觉。穿着帽子和鞋子在凉爽的地上行走,耳边是莺鹊的鸣叫,这给人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 “市声元不近,静听远亦到”两句,描绘了作者所处的环境与城市喧嚣的对比。作者所处的环境似乎远离了市井的喧嚣,即使远处传来市声,也能感受到它的距离。这种对比进一步突显了作者对安静生活的向往。 “石磴坐来温,藓径净如扫”两句,描绘了作者在石阶上坐着的感受。石磴上的温度似乎是暖的,藓径则干净得像被打扫过一样。这种细节的描绘,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书空作愁字,已忘偏旁了”两句,描绘了作者在静坐中产生的情感。由于心中无虑,作者在空闲的手上画出了“愁”字的形状,但却已经忘记了偏旁部首。这个细节描绘了作者内心的平静和无忧无虑。 最后,“犹自忘了愁,而况记得老。客来谈世事,欲笑还嬾笑。”两句,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虽然已经忘记了忧愁,甚至连笑都变得慵懒,但如果有客人来谈世事,他还是愿意听一听,只是可能不会像以前那样热情地笑了。这表明作者已经从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平衡和乐趣。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一种轻松、自然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宁静、和谐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平静和淡泊。通过细节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这首诗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筠庵稍不至,一至一回好。
风从林梢落,吹乱竹根草。
巾屦上下凉,莺鹊左右噪。
市声元不近,静听远亦到。
石磴坐来温,藓径净如扫。
书空作愁字,已忘偏旁了。
犹自忘了愁,而况记得老。
客来谈世事,欲笑还嬾笑。
作者介绍 杨万里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作“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奉新县、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年八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关键词解释

  • 而况

    读音:ér kuàng

    繁体字:而況

    英语:much less; let alone(何况)

    意思:(而况,而况)

     1.《易•干》:“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 记得

    读音:jì de

    繁体字:記得

    短语:记 饮水思源

    英语:to remember

    意思:(记得,记得)
    想得起来;未忘。
      ▶晋·无名氏《休洗红》诗之一:“休

  • 犹自

    读音:yóu zì

    繁体字:猶自

    英语:still

    意思:(犹自,犹自)
    尚;尚自。
      ▶唐·许浑《塞下曲》:“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
      ▶宋·王沂孙《齐天乐•蝉》词:“短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