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解释
1.最有文德。谓德行完备。《荀子·不苟》:“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劌,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彊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夫是之谓至文。”
2.最有文饰。《荀子·礼论》:“本末相顺,终始相应,至文以有明,至察以有説。”文,指礼的形式。至文,谓礼制的规定极其完备。
3.最好或极好的文章。 明
读音:wú wén
繁体字:無文
意思:(无文,无文) 1.没有文字记述。 ▶《书•洛诰》:“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孔传:“言王当始举殷家祭祀,以礼典祀于新邑,皆次秩不在礼文者而
读音:yīng yǒu
繁体字:應有
意思:(应有,应有) 1.所有,一切。 ▶唐·白居易《奏所闻状》:“自今已后,应有进奉,并不用申报御史臺,如有人勘问,便仰录名奏来者。” ▶元·关汉卿《
读音:yǒu yǐ
繁体字:有以
意思: 1.犹有因。有道理;有规律。 ▶《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史记•田儋列传》:“﹝横﹞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高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