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 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

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

意思:叫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

出自作者[唐]韩愈的《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诗,通过对送别友人的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敬仰之情和对离别的无奈。 首联“来往再逢梅柳新,别离一醉绮罗春”,描绘了送别友人的场景。诗人与友人再次相遇在梅柳新绿的春天,即将分别时,他们一起畅饮,庆祝春天的到来。这一幕充满了离别的伤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感。 颔联“久钦江总文才妙,自叹虞翻骨相屯”,诗人对友人的文才赞叹不已,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才疏学浅的无奈。江总和虞翻都是历史上的文人,江总文才妙绝,虞翻则骨相屯塞。这里诗人用他们来比喻友人,表达了对友人文才的敬仰之情。 颈联“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诗人描绘了送别时的场景,急促的笛声和缓慢的歌声交织在一起,伴随着落日和行人。这一幕充满了离别的哀愁和不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感。 尾联“已知奏课当征拜,那复淹留咏白蘋”,诗人表达了对友人即将被征召的喜悦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无奈。诗人知道友人即将被朝廷征拜,这是友人仕途上的重要时刻,因此感到喜悦。但是离别在即,诗人无法挽留友人,只能无奈地咏唱白蘋,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送别友人的场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敬仰之情和对离别的无奈。诗中充满了离别的哀愁和不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来往再逢梅柳新,别离一醉绮罗春。
久钦江总文才妙,自叹虞翻骨相屯。
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
已知奏课当征拜,那复淹留咏白蘋。
作者介绍 韩愈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关键词解释

  • 清歌

    读音:qīng gē

    繁体字:清歌

    意思:
     1.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
      ▶汉·张衡《思玄赋》:“双材悲于不纳兮,并咏诗而清歌。”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

  • 鸣笛

    读音:míng dí

    繁体字:鳴笛

    意思:(鸣笛,鸣笛)
    笛声。
      ▶晋·向秀《思旧赋》:“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唐·韩愈《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诗:“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

  • 落日

    读音:luò rì

    繁体字:落日

    英语:setting sun

    意思:夕阳。亦指夕照。
      ▶南朝·宋·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诗:“晓月发云阳,落日次朱方。”
      ▶唐·杜甫《后出塞》诗之

  • 送款

    引用解释

    亦作“ 送欵 ”。 1.传送情意。语出 南朝 梁 王僧孺 《咏姬人》:“何因送款款,半饮杯中醁。”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许辈多情偏送款,为问春花几时满。”

    2.投诚;归降。《梁书·侯景传》:“输诚送款,远归圣朝。”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又贼帅 李仲文 遣兄 仲威 送欵。” 唐

  • 行人

    读音:xíng rén

    繁体字:行人

    短语:客 游子 客人 行者 旅客 行旅

    英语:pedestrian

    意思:I

     1.出行的人;出征的人。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