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苦热行》 炎光染云耸岌岌,旱气烁土飞蓬蓬。

炎光染云耸岌岌,旱气烁土飞蓬蓬。

意思:炎光染云耸岌岌可危,干旱天气烁土飞蓬蓬。

出自作者[宋]文同的《苦热行》

全文赏析

这首诗《黄人顿驾留天中,金鸦吐火烧碧空》是一首描绘炎热干旱景象的诗,通过生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忧虑。 首联“黄人顿驾留天中,金鸦吐火烧碧空”,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炎热天气中,黄土地上的农民被炎炎烈日困在田间,仿佛被留在了天空中。而金鸦,是古代对金乌的俗称,传说中是日神的化身,吐出火焰般的阳光,将天空烧得一片碧蓝。这一联以鲜明的色彩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烈日炎炎的景象。 颔联“炎光染云耸岌岌,旱气烁土飞蓬蓬”,进一步描绘了炎热干旱的气候对大地的破坏。炎炎的阳光将云彩染成红色,高耸入云;干旱的气候使土地变得焦热,如同蓬草被风吹飞一般。这一联通过视觉和感觉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干旱的严重程度。 颈联“龙摇乾胡不作雨,虎裂渴吻燕生风”,诗人开始关注到天气变化,期盼能有一场大雨缓解旱情。但是,龙在天空中摇摆,却无法带来雨水;虎裂开嘴巴,渴望能吹来一丝凉风。这一联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雨水的渴望和对风的期盼。 尾联“安和有术擘海水,入底一扣鲛人宫”,诗人最后表达了对解决旱情的渴望。他希望能够有办法像劈开海水一样,深入海底敲打鲛人的宫殿,求得降雨。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的愿望,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民的关心。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炎热干旱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关心。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解决旱情的渴望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黄人顿驾留天中,金鸦吐火烧碧空。
炎光染云耸岌岌,旱气烁土飞蓬蓬。
龙摇乾胡不作雨,虎裂渴吻燕生风。
安和有术擘海水,入底一扣鲛人宫。
作者介绍 文同简介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关键词解释

  • 炎光

    引用解释

    1.阳光。《文选·扬雄<剧秦美新>》:“震声日景,炎光飞响。” 李善 注:“炎光,日景也。” 南朝 齐 谢朓 《夏始和刘孱陵》:“春色卷遥甸,炎光丽近邑。” 唐 韩愈 孟郊 《纳凉联句》:“熙熙炎光流,竦竦高云擢。”

    2.暑气。 宋 柳永 《二郎神》词:“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 宋 李清照 《采桑子》词:“晚来一阵

  • 飞蓬

    引用解释

    1.指枯后根断遇风飞旋的蓬草。《诗·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商君书·禁使》:“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乘风之势也。”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 明 刘基 《旅兴》诗之三五:“游子如飞蓬,佳人旷千里。”

    2.比喻轻微的事物。《管子·形势》:“飞蓬之问,不在所宾。” 许维遹 案

  • 岌岌

    读音:jí jí

    繁体字:岌岌

    英语:precarious

    意思:
     1.高貌。
      ▶《楚辞•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王逸注:“岌岌,高貌。”

  • 蓬蓬

    读音:péng péng

    繁体字:蓬蓬

    英语:thick and disorderly

    意思:
     1.茂盛、蓬勃的样子。
      ▶《诗•小雅•采菽》:“维柞之枝,其叶蓬蓬。”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