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郡斋水阁闲书·报国》 莫问咥咥趋乐,不烦咄咄书空。

莫问咥咥趋乐,不烦咄咄书空。

意思:莫问咥咥追求快乐,不必常书空。

出自作者[宋]文同的《郡斋水阁闲书·报国》

全文赏析

这首诗《报国无忘竭节,居官勿用论功。莫问咥咥趋乐,不烦咄咄书空。》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事业的深刻思考。 首句“报国无忘竭节”,表达了诗人对爱国精神的颂扬。这里的“报国”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指实实在在的行动,即为国家尽忠,为人民服务。诗人呼吁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要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竭尽全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句“居官勿用论功”,则是对功利的反思。在官场中,人们往往过于看重功名利禄,以至于忽略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诗人提醒人们,在担任官职时,不要过于追求个人的功绩和荣誉,而应该注重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第三句“莫问咥咥趋乐”,是对世俗追求的批判。这里的“咥咥”是形容人们忙碌奔波的样子,诗人呼吁人们不要被世俗的追求所束缚,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和短暂的快乐,而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最后一句话“不烦咄咄书空”,则是鼓励人们要有信心和勇气,不要被困难和挫折所吓倒。这里的“书空”是形容一个人在空中书写,表示一种自信和决心。诗人鼓励人们要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的本性的反思,呼吁人们要坚守自己的信念,注重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幸福,要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够激励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和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报国无忘竭节,居官勿用论功。
莫问咥咥趋乐,不烦咄咄书空。
作者介绍 文同简介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关键词解释

  • 咄咄

    读音:duō duō

    繁体字:咄咄

    英语:tut!tut!

    意思:
     1.感叹声。表示感慨。
      ▶《后汉书•逸民传•严光》:“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晋·陆机《东宫》诗:“冉冉逝将老

  • 咥咥

    读音:xī xī

    繁体字:咥咥

    意思:笑貌;讥笑貌。
      ▶《诗•卫风•氓》“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汉·郑玄笺:“兄弟在家,不知我之见酷暴;若其知之,则咥咥然笑我。”
      ▶唐·张鷟《游仙窟》:“桂心咥咥然低头而笑。”<

  • 不烦

    读音:bù fán

    繁体字:不煩

    意思:(不烦,不烦)

     1.无须烦劳。
      ▶《荀子•彊国》:“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
      ▶《南史•宋武帝纪》:“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任宰相,母后

  • 书空

    引用解释

    1.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唐 李公佐 《谢小娥传》:“余遂请 齐公 书於纸。乃凭槛书空,凝思默虑。” 清 黄遵宪 《续怀人》诗:“只恨书空作 唐 字,独无炼石补天词。” 傅尃 《避地》诗之二:“那意书空成咤怪,转因避地得偷閒。”参见“ 书空咄咄 ”。

    2.雁在空中成列而飞,其行如字,故称。 宋 赵师侠 《菩萨蛮·舂陵迎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