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石城夜赋》 三更柁楼底,身世入搔头。

三更柁楼底,身世入搔头。

意思:三更船的后舱室底,一生人挠头。

出自作者[宋]陈与义的《石城夜赋》

全文赏析

这首诗《初月光-满江,断处知急流》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内心感受的诗,它以初月之光,映衬出深沉的石城之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首联“初月光-满江,断处知急流。”描绘了初月洒满江面的景象,月光如水,静谧而美丽。而“断处知急流”则暗示了诗人对急流的感知,暗含着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叹。 颔联“沉沉石城夜,漠漠西汉秋。”描绘了深沉的石城之夜和西汉秋天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静谧而深远的氛围。石城的深沉和秋天的漠漠,都为诗人的内心感受提供了背景。 颈联“为客寐常晚,临风意难收。”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他因身为客而夜寐常晚,这反映了他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而“临风意难收”则描绘了诗人面对风声时的感受,难以平静。 尾联“三更柁楼底,身世入搔头。”最后两句描绘了诗人三更时分在船头的情景,他搔头苦思,反思自己的身世。这一描绘不仅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迷茫,也暗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初月之光为引,描绘了深沉的石城之夜和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思乡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深沉,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初月光-满江,断处知急流。
沉沉石城夜,漠漠西汉秋。
为客寐常晚,临风意难收。
三更柁楼底,身世入搔头。
作者介绍 杨万里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关键词解释

  • 搔头

    读音:sāo tóu

    繁体字:搔頭

    英语:scratch one\'s head

    意思:(搔头,搔头)

     1.以指甲或他物爬搔头部。
      ▶《西京杂记》卷二:“武帝过李夫人,就取

  • 身世

    读音:shēn shì

    繁体字:身世

    短语:境遇 际遇 遭遇

    英语:one\'s life experience

    意思:
     1.指人的经歷、遭遇。
      ▶北周

  • 三更

    读音:sān gēng

    繁体字:三更

    英语:depth of the night

    意思:
     1.指半夜十一时至翌晨一时。
      ▶《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子夜变歌一》:“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

  • 柁楼

    读音:tuó lóu

    繁体字:柁樓

    意思:(柁楼,柁楼)

     1.船上操舵之室。亦指后舱室。因高起如楼,故称。
      ▶唐·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之二:“翻疑柁楼底,晚饭越中行。”柁,一本作“舵”、“柂”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