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帝里梦频往,泉石吴乡归未能。
意思:湖山帝里梦频繁去,泉石吴乡归不能。
出自作者[宋]徐恢的《灯夕多为城中之约因赋此篇》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春来懒倦半相仍,全似诸方怕事僧》以一个僧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懒倦之情,以及对于繁华世界的向往和归乡的渴望。
首句“春来懒倦半相仍”,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作者在春天来临之际产生的懒倦情绪。这并非完全的消极和沉闷,而是一种深深的疲倦,一种对世间纷扰的逃避,一种对自我内心的审视和反思。这种情绪,就像一个出世的僧人在面对繁华世界时的态度,他选择了远离尘世,独善其身。
“全似诸方怕事僧”一句,进一步描绘了这种形象,这个怕事的僧人并非真正的逃避,而是对自我内心的尊重和理解。他害怕的是尘世的纷扰和喧嚣,他害怕的是自己的欲望和执着,他害怕的是无法掌控的未来。他选择了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那就是远离尘世,独善其身。
“薄有篇章堪对酒,略无情绪要观灯”这两句则描绘了作者的生活状态,虽然他偶尔会写诗作词以自娱,但他的内心深处却对繁华世界并无多少兴趣。他并不热衷于酒宴,也不热衷于观赏花灯,这并非他对生活的冷漠,而是他对自我内心的尊重和理解。他更愿意在清净的寺庙中,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湖山帝里梦频往,泉石吴乡归未能”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归乡的渴望和对帝都的向往,但他又无法离开自己的故乡和信仰。这是一种深深的矛盾和挣扎,也是作者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写照。
最后,“四海平生几兄弟,个般滋味更谁曾”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兄弟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无奈。他感到自己四海为家,身边能有几个真正的兄弟?这种滋味,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这种孤独和无奈,也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深刻反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一个僧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理解和反思。他对于繁华世界的向往和归乡的渴望,以及对于自我内心的尊重和理解,都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深刻的表达。这首诗不仅富有哲理,也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深度,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相关句子
- 依然旧泉石。-- 出自《兰陵王·三峰碧》作者:[宋]葛长庚
-
泉石。-- 出自《兰陵王·三峰碧》作者:[宋]葛长庚
- 泉石甘终老。-- 出自《菩萨蛮·峨冠博带青藜杖》作者:[元]沈禧
- 膏肓泉石医。-- 出自《菩萨蛮·归来又喜山中约》作者:[宋]韩淲
- 笑抚山中泉石。-- 出自《水调歌头·穷达付天命》作者:[宋]徐冲渊
- 怀哉泉石思。-- 出自《奉和随王殿下诗 三》作者:[南北朝]谢朓
- 湖山佳处。-- 出自《贺圣朝 马公振见访,以词留别,喜而和之》作者:[元]谢应芳
- 湖山横。-- 出自《长相思·湖山横》作者:[宋]刘学箕
- 生长湖山曲。-- 出自《贺新凉/贺新郎》作者:[宋]林正大
- 湖山曲。-- 出自《忆秦娥 为南溪廖氏题古梅》作者:[元]梁寅
- 湖山画屏晴碧。-- 出自《归平遥/归国遥》作者:[宋]颜奎
- 湖山明秀。-- 出自《减字木兰花·湖山明秀》作者:[元]王寂
- 湖山一梦中。-- 出自《菩萨蛮·故园青草依然绿》作者:[宋]刘埙
- 湖山图画中。-- 出自《长相思·南高峰》作者:[宋]袁正真
- 只有湖山公案。-- 出自《西江月 送别》作者:[宋]苏轼
- 新月印湖山。-- 出自《朝中措·清霜著柳夜来寒》作者:[宋]韩元吉
- 梦游帝里送残秋,重九真为帝里游。-- 出自《送残秋》作者:[宋]杨万里
- 帝里春晚。-- 出自《怨王孙/忆王孙》作者:[宋]李清照
-
帝里。-- 出自《内家娇·煦景朝升》作者:[宋]柳永
- 帝里。-- 出自《郭郎儿近拍·帝里》作者:[宋]柳永
- 夸帝里。-- 出自《惜奴娇·夸帝里》作者:[宋]无名氏
- 此时还帝里。-- 出自《虞主歌》作者:[宋]无名氏
- 帝里不须期。-- 出自《太常引 补和可翁四首》作者:[元]马熙
- 帝里不须期。-- 出自《太常引 补和可翁四首》作者:[元]马熙
- 帝里重阳好。-- 出自《安公子·帝里重阳好》作者:[宋]晁端礼
- 夜凉愁梦频。-- 出自《菩萨蛮·蒹葭风外烟笼柳》作者:[宋]米芾
- 归梦频东里。-- 出自《点绛唇·别後长亭》作者:[宋]陈允平
- 愁易积,梦频惊。-- 出自《鹧鸪天·小字缭绫写欲成》作者:[元]元好问
- 愁极梦频惊。-- 出自《菩萨蛮·西风送雨鸣庭树》作者:[宋]袁去华
- 旅魂幽梦频惊。-- 出自《清平乐·鸿来燕去》作者:[宋]赵长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