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南唐》 花不忍看春哭后,金何曾惜岁斋僧。

花不忍看春哭后,金何曾惜岁斋僧。

意思:花不忍心看春天哭过,金何曾可惜每年赐予僧人斋饭。

出自作者[宋]方回的《南唐》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通过对中原兴衰历史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历史的反思。 首句“中原赤气已龙兴,岂必桥江罪若冰。”描绘了中原地区的政治气候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势力正在崛起,暗示着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而“岂必桥江罪若冰”则表达了诗人对其他地区的关注,暗示着整个国家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花不忍看春哭后,金何曾惜岁斋僧。”这句诗通过花和金两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感慨。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但在春天被哭泣之后,就失去了原有的美丽。金曾经是中原地区的统治者,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并没有珍惜岁月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而是失去了自己的国家。 “失身亡国非无痛,保士全民尚可矜。”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亡国之君的同情和对保家卫国者的敬意。他们虽然失去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但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怀仍然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 最后,“复遇大梁爱文艺,余臣往往与瀛登。”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梁地区文化艺术的赞美和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思。大梁地区的人们热爱文化艺术,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精神追求。但是,余臣往往与瀛登,也暗示着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和不稳定。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历史的敬意。诗人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对比和反思,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的时光和机遇,同时也呼吁人们要关注国家的命运和未来。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中原赤气已龙兴,岂必桥江罪若冰。
花不忍看春哭后,金何曾惜岁斋僧。
失身亡国非无痛,保士全民尚可矜。
复遇大梁爱文艺,余臣往往与瀛登。

关键词解释

  • 何曾

    读音:hé zēng

    繁体字:何曾

    英语:did ever

    意思:
     1.为何,何故。
      ▶《孟子•公孙丑上》:“尔何曾比予于管仲?”赵岐注:“何曾,犹何乃也。”
      ▶宋玉《九

  • 不忍

    读音:bù rěn

    繁体字:不忍

    短语:怜 同情 可怜 悯 同病相怜 哀怜 惜 体恤 爱怜 怜惜 怜悯

    英语:cannot bear to

    意思:
     

  • 后金

    读音:hòu jīn

    繁体字:後金

    意思:(后金,后金)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建州女真贵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即汗位,国号金,史称后金,以与十二、十三世纪女真族建立的金代区别。为清前身。

  • 斋僧

    读音:zhāi sēng

    繁体字:齋僧

    英语:to provide Buddhist monks with meals

    意思:(斋僧,斋僧)
    谓以斋食施给僧人。
      ▶《旧唐书•德宗纪下》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