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静坐》 两般清意谁能识,世事交游物外情。

两般清意谁能识,世事交游物外情。

意思:两种清意谁能识,社会交往物外情。

出自作者[明]朱有燉的《静坐》

全文赏析

这首诗《静坐闲观理自明》是一首描绘宁静生活和其中蕴含哲理的诗篇。它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对世俗名利、荣辱得失的淡然态度,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首两句“静坐闲观理自明,是非荣辱岂须争”,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是非荣辱的淡然态度。他选择静坐,远离喧嚣,通过观察和理解自然和人生,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不再需要争论或在意他人的评价,包括那些关于名利、荣辱的评价。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接下来的两句“一身常在闲中过,万事肯于先处行”,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闲适生活。他经常在闲暇中度过,不刻意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对于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他愿意提前思考和处理,显示出他的从容和淡定。 “嫩竹半欹听夜雨,晚云收尽看秋晴。”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生活中的自然之美,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喜欢听夜雨中的嫩竹摇曳,欣赏雨后晚云散去、秋高气爽的景象。这些自然之美,让他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最后两句“两般清意谁能识,世事交游物外情”,表达了诗人对清雅之情的珍视,以及对超脱世俗、物我两忘的交游的向往。他希望自己的清雅之意能够被人理解,也希望自己能在物我两忘的交游中寻得乐趣。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生活和其中蕴含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对世俗名利、荣辱得失的淡然态度,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欣赏。这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静坐闲观理自明,是非荣辱岂须争。
一身常在闲中过,万事肯于先处行。
嫩竹半欹听夜雨,晚云收尽看秋晴。
两般清意谁能识,世事交游物外情。

关键词解释

  • 交游

    读音:jiāo yóu

    繁体字:交游

    英语:make friends

    意思:(参见交游)
    见“交游”。

    近义词: 往来、交往、来往

  • 世事

    读音:shì shì

    繁体字:世事

    短语:尘世

    英语:world

    意思:
     1.指士农工商各自具备的技艺。
      ▶《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

  • 两般

    读音:liǎng bān

    繁体字:兩般

    意思:(两般,两般)
    两样;不同。
      ▶唐·方干《项洙处士画水墨钓臺》诗:“画石画松无两般,犹嫌瀑布画声难。”
      ▶宋·苏轼《次周焘韵》:“道眼转丹青,常于寂处鸣。早

  • 清意

    读音:qīng yì

    繁体字:清意

    意思:
     1.意念纯凈。
      ▶《史记•夏本纪》:“清意以昭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
     
     2.意境凄清。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崔署诗序》:“署诗多

  • 游物

    读音:yóu wù

    繁体字:游物

    意思:供游览的景物。
      ▶唐·柳宗元《桂州訾家洲亭记》:“日出扶桑,云飞苍梧,海霞岛雾,来助游物。”

    解释:1.供游览的景物。

  • 外情

    读音:wài qíng

    繁体字:外情

    意思:
     1.受外界事物触动而生之情。
      ▶晋·枣据《杂诗》:“引义割外情,内感实难忘。”
      ▶《史记•乐书》“感于物而动,性之颂也”唐·张守节正义:“其心虽静,感于外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