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铜石山》 是处山皆石,他山尽不知。

是处山皆石,他山尽不知。

意思:这地方全是岩石山,其他山都不知道。

出自作者[宋]胡铨的《铜石山》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自然之美的诗,通过对山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 首句“是处山皆石,他山尽不知”描绘了该地的山都是以石头为主,而其他地方的山却完全不知道这个景象。这里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该地的山石特色。 “固非从地出,疑是补天余”表达了诗人对山石形成的想象。诗人认为这些山石并非从地下长出来的,而是像是经过补天的余料堆积而成的。这里诗人赋予山石一种神话色彩,增加了诗的韵味。 “下随一拳小,高凌千仞虚”进一步描绘了山石的形态。山石虽小,但高耸入云,比千仞更高的虚空。这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山石的高大。 “奇章应未见,名不下中书”是对赞美之情的直接表达。这里的“奇章”可能是指该地的地名,诗人认为这个地方的美丽和价值不下于朝廷的中书。这句诗既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也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自豪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自豪之情。语言简练,意象鲜明,是一首优秀的山水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是处山皆石,他山尽不知。
固非从地出,疑是补天余。
下随一拳小,高凌千仞虚。
奇章应未见,名不下中书。
作者介绍
胡铨(1102年—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芗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南宋爱国名臣、文学家,庐陵“五忠一节”之一,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南宋四名臣”。

建炎二年(1128年),胡铨登进士第。初授抚州军事判官,他招募乡丁,助官军捍御金军。后除枢密院编修官。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主和,胡铨抗疏力斥,乞斩秦桧与参政孙近、使臣王伦,声振朝野。但遭除名,编管昭州,移谪吉阳军。秦桧死后,内移衡州。宋孝宗即位,复任奉议郎,知饶州。历国史院编修官、兵部侍郎,晚年以资政殿学士致仕。

淳熙七年(1180年),胡铨去世,追赠通议大夫,谥号“忠简”。著有《澹庵集》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他山

    引用解释

    1.别处的山。 唐 郑谷 《登杭州城》诗:“潮来无别浦,水落见他山。” 宋 苏轼 《儋耳山》诗:“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2.引申泛指山石。 唐 苗神客 《乙速孤神庆碑》:“於是爰勒他山,用旌斯烈。”参见“ 他山之石 ”。

    3.指别处山上的石头。比喻磨砺自己,帮助自己成就的外力。《群书治要》卷四五引 汉

  • 不知

    读音:拼音:bù zhī 五笔:gitd

    不知的解释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词语分解

    •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
  • 是处

    读音:shì chù

    繁体字:是處

    意思:(是处,是处)

     1.到处;处处。
      ▶《南齐书•虞玩之传》:“填街溢巷,是处皆然。”
      ▶宋·柳永《八声甘州》词:“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