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忆皎然上人》 向日开柴户,惊秋问敝袍。

向日开柴户,惊秋问敝袍。

意思:向天开柴户,惊秋问破袍。

出自作者[唐]李端的《忆皎然上人》

全文赏析

这首诗《未得从师去,人间万事劳。云门不可见,山木已应高。向日开柴户,惊秋问敝袍。何由宿峰顶,窗里望波涛》是一首描绘诗人内心感受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和情感的深刻思考。 首联“未得从师去,人间万事劳。”诗人表达了自己未能追随名师的遗憾和无奈,同时也感叹人世间纷繁复杂的事务让人感到疲惫。这一联通过描绘诗人的内心感受,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无奈。 颔联“云门不可见,山木已应高。”诗人通过描绘云门山的高远,表达了自己对山林自然的向往和无法亲近的遗憾。同时,山木已高也暗示了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引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颈联“向日开柴户,惊秋问敝袍。”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秋天的早晨打开柴门,感到惊讶和疑问为何自己还穿着破旧的袍子。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身境况的反思。 尾联“何由宿峰顶,窗里望波涛。”诗人表达了自己希望能够夜宿云门山顶,从窗户里眺望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愿望。这一联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也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人生、自然和情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启示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未得从师去,人间万事劳。
云门不可见,山木已应高。
向日开柴户,惊秋问敝袍。
何由宿峰顶,窗里望波涛。
作者介绍
李端(737—784),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代诗人。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关键词解释

  • 惊秋

    读音:jīng qiū

    繁体字:驚秋

    意思:(惊秋,惊秋)

     1.秋令蓦地来到。
      ▶唐·韦应物《府舍月游》诗:“横河俱半落,泛露忽惊秋。”
      ▶唐·无名氏《落叶赋》:“见一叶之已落,感四序之惊秋

  • 向日

    读音:xiàng rì

    繁体字:曏日

    英语:sunward

    意思:(参见嚮日,曏日)

     1.朝着太阳;面对太阳。
      ▶《史记•龟策列传》:“于是元·王向日而谢,再拜而受。”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