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曹守司直二首》 何曾拔薤本,亦不用蒲鞭。

何曾拔薤本,亦不用蒲鞭。

意思:何曾拔薤本,也不能用蒲草鞭子。

出自作者[宋]刘克庄的《送曹守司直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古代社会情况的诗,通过对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那个时代的感慨和思考。 首句“已满葵丘戌,民犹借一年”,描述了当时社会的一个场景,即葵丘戌已经完成,但百姓仍然需要借贷一年以维持生计,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并不理想。 “何曾拔薤本,亦不用蒲鞭”,薤本和蒲鞭是古代刑罚的一种象征,诗人用这两个词语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刑罚的轻率和不公的批评。 “羡帑留修泮,公厨少起烟”,诗人对当时的政府表示赞赏,认为政府在教育方面投入了足够的资金,使得泮宫得以修缮,同时也对公厨的食品供应表示赞赏,暗示了当时的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公共福利的关注。 最后,“今无采诗者,付与后人传”,诗人表达了对古代采诗制度的怀念,认为现在没有这样的制度了,应该交给后人去传承和发扬。这既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古代社会的一些现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那个时代的感慨和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历史的怀念。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已满葵丘戌,民犹借一年。
何曾拔薤本,亦不用蒲鞭。
羡帑留修泮,公厨少起烟。
今无采诗者,付与后人传。
作者介绍 张羽简介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

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

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程章灿《刘克庄年谱》对其行迹有较详细考证,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展现了其文学创作各个方面,探索精微。

关键词解释

  • 何曾

    读音:hé zēng

    繁体字:何曾

    英语:did ever

    意思:
     1.为何,何故。
      ▶《孟子•公孙丑上》:“尔何曾比予于管仲?”赵岐注:“何曾,犹何乃也。”
      ▶宋玉《九

  • 不用

    读音:bù yòng

    繁体字:不用

    短语:毫无 不要 休想 决不 毫不 绝不

    英语:need not

    意思:
     1.不听从;不采纳。
      ▶《管子•小匡

  • 拔薤

    读音:bá xiè

    繁体字:拔薤

    意思:《后汉书•庞参传》:“拜参为汉阳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节,隐居教授。
      ▶参到,先候之。
      ▶棠不与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自抱孙儿伏于户下……参思其微意,良久曰

  • 蒲鞭

    读音:pú biān

    繁体字:蒲鞭

    意思:以蒲草为鞭。常用以表示刑罚宽仁。
      ▶《后汉书•刘宽传》:“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唐·李白《赠清漳明府侄聿》诗:“蒲鞭挂檐枝,示耻无扑抶。”<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