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英州苏秘丞》 乡馔雨余收白蕈,客樽秋后对红英。

乡馔雨余收白蕈,客樽秋后对红英。

意思:乡菜雨多收白蘑菇,客人樽秋后对红英。

出自作者[宋]曾巩的《送英州苏秘丞》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和谐升平的乡野图景,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首联“远民歌舞戴升平,碧阁朱楼照眼明。”展示了诗人视野中的远方民众载歌载舞,欢庆升平的景象,同时碧绿的楼阁和朱红的楼房明亮耀眼,给人一种繁荣祥和的感觉。 颔联“乡馔雨余收白蕈,客樽秋后对红英。”进一步描绘了乡土菜肴的丰富,雨后采摘的白蘑菇增添了餐桌上的美味,而客人面前的酒杯里盛满了秋天的红花,给人一种秋意盎然的感觉。 颈联“泷鸣浈水遥通海,路入南山不隔城。”描绘了泷水鸣响,通往远方的海洋,路入南山,但并不隔绝城市,展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存。 尾联“材术如君有余暇,出游应数拥双旌。”则是诗人对于材艺双全的君主的赞美,希望他在有余暇的时候,能够出游欣赏这美好的景色。 整首诗通过鲜明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乡土生活、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于君主材艺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繁荣生活的向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远民歌舞戴升平,碧阁朱楼照眼明。
乡馔雨余收白蕈,客樽秋后对红英。
泷鸣浈水遥通海,路入南山不隔城。
材术如君有余暇,出游应数拥双旌。
作者介绍 曾巩简介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宁五年(1072)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沧州等知州。元丰四年(1081),以史学才能被委任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六年(1083),卒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追谥为“文定”。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巩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关键词解释

  • 红英

    读音:hóng yīng

    繁体字:紅英

    意思:(红英,红英)
    红花。
      ▶南唐·李煜《采桑子》词:“亭前春逐红英尽。”
      ▶宋·秦观《满庭芳》词:“古臺芳榭,飞燕蹴红英。”
      ▶元本高明《琵琶记•

  • 秋后

    读音:qiū hòu

    繁体字:秋後

    意思:(秋后,秋后)

     1.立秋以后。
      ▶《魏书•广陵王羽传》:“今始维夏,且待至秋后。”
      ▶唐·杜甫《早秋苦热堆案相仍》诗:“常愁夜来皆是蝎,况乃秋后转多

  • 乡馔

    读音:xiāng zhuàn

    繁体字:鄉饌

    意思:(乡馔,乡馔)
    乡味,本地特有的食品。
      ▶宋·曾巩《送英州苏秘丞》诗:“乡馔雨余收白蕈,客樽秋后对红英。”

    解释:1.乡味,本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