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陶劝农六首》 怨愤劫质,寻戈相因。

怨愤劫质,寻戈相因。

意思:怨恨劫持人质,接着戈相连。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和陶劝农六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咨尔汉黎,均是一民》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深意的诗,它表达了作者对于汉人和黎族等少数民族的平等观念,以及对欺诈和不义行为的批判。 首先,诗中提到“咨尔汉黎,均是一民”,表达了作者对于汉人和黎族等少数民族的平等观念。作者认为,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应该被平等对待,不应该被区别对待或歧视。这种平等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鄙夷不训,夫岂其真”表达了作者对于那些对少数民族不尊重、不教化的人的批判。这些人对少数民族的轻视和不理解,往往会导致误解和冲突,这是不应该的。作者呼吁人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少数民族,促进民族团结。 第三,“怨愤劫质,寻戈相因”表达了作者对于那些因怨愤而采取欺诈和不义行为的人的批判。这些人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伤害他人,导致矛盾和冲突的加剧。作者呼吁人们应该以诚信为本,尊重他人,避免采取欺诈和不义行为。 最后,“欺谩莫诉,曲自我人”表达了作者对于那些欺诈和不义行为受害者的无奈和愤怒。作者呼吁人们应该勇敢地揭露和制止欺诈和不义行为,维护正义和公平。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民族团结、平等、诚信和正义的追求,以及对欺诈和不义行为的批判。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思想内涵,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咨尔汉黎,均是一民。
鄙夷不训,夫岂其真。
怨愤劫质,寻戈相因。
欺谩莫诉,曲自我人。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寻戈

    读音:xún gē

    繁体字:尋戈

    意思:(寻戈,寻戈)
    动用刀兵。语出《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
      ▶杜预注:“寻,用也。”
      ▶北

  • 怨愤

    读音:yuàn fèn

    繁体字:怨憤

    英语:discontent and indignation

    意思:(怨愤,怨愤)
    怨恨;愤恨。
      ▶《汉书•地理志下》:“父兄被诛,子弟怨愤。”

  • 劫质

    读音:jié zhì

    繁体字:劫質

    意思:(劫质,劫质)

     1.谓挟持人以为人质。
      ▶《后汉书•董卓传》:“多又劫质公卿。所为如是,而君苟欲左右之邪!”
      ▶《新唐书•田令孜传》:“遘恶令孜劫质

  • 相因

    读音:xiāng yīn

    繁体字:相因

    英语:phase factor

    意思:
     1.相袭;相承。
      ▶《史记•酷吏列传》:“二千石繫者新故相因,不减百余人。”
      ▶宋·罗大经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