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王校理守琅琊》 金门倦鸣玉,千骑出东方。

金门倦鸣玉,千骑出东方。

意思:金门疲倦鸣玉,骑兵数千人从东方。

出自作者[宋]司马光的《送王校理守琅琊》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阔达的出行图景,诗中的主人公带领千骑东出金门,向着故乡的方向前进。全诗充满了对家乡和国家的深深眷恋,同时也展示了主人公的豪迈气概和威严。 首句“金门倦鸣玉,千骑出东方”中,“金门”指京城,“鸣玉”是贵族出行的礼仪,“千骑”则描绘了出行的壮观场面,形象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地位和威严。 “封略依沧海,枌榆近故乡”描绘了行进的路线,沿着沧海,靠近故乡。“依”和“近”两字用得极妙,既表现了地理位置的关系,又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秦碑苔蚀字,鄅稻日翻芒”则是描绘了路途中的景象,秦代的碑文已经被苔藓侵蚀,稻田在日光下翻滚着芒刺。这两句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生活的气息。 最后“国吏遥应识,当年丞相郎”两句,表现了主人公的威严和地位,也暗示了他对国家、对家乡的深深情感。 全诗节奏明快,语言生动,画面感强,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金门倦鸣玉,千骑出东方。
封略依沧海,枌榆近故乡。
秦碑苔蚀字,鄅稻日翻芒。
国吏遥应识,当年丞相郎。
作者介绍 司马光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关键词解释

  • 金门

    读音:jīn mén

    繁体字:金門

    英语:Quemoy

    意思:(金门,金门)

     1.见“金马门”。
     
     2.见“金明门”。
     
     3.代指富贵人家。

  • 鸣玉

    读音:míng yù

    繁体字:鳴玉

    意思:(鸣玉,鸣玉)

     1.古人在腰间佩带玉饰,行走时使之相击发声。
      ▶《国语•楚语下》:“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飨之。
      ▶赵简子鸣玉以相。”
      ▶韦

  • 千骑

    读音:qiān jì

    繁体字:千騎

    意思:(千骑,千骑)

     1.形容人马很多。一人一马称为一骑。
      ▶南朝·梁简文帝《採菊篇》诗:“东方千骑从骊驹,更不下山逢故夫。”
      ▶宋·王安石《西帅》诗:“

  • 东方

    读音:dōng fāng

    繁体字:東方

    英语:the East

    意思:(东方,东方)

     1.方位名。太阳升起的方向。
      ▶《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东方自出。”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