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担拄杖长安去,才出门时尽坦途。
意思:横担拄杖长安去,才出门时全部坦途。
出自作者[宋]程公许的《继荣上人求无庵颂》
全文赏析
这首诗《自性无来一法无,便於何处著工夫。
横担拄杖长安去,才出门时尽坦途。》是表达了一种对自性、本心的探索和追求。它强调了自我内在的修养和觉悟,认为真正的修行并不需要外在的繁琐仪式或方法,而应该从内心深处去寻找和领悟。
首句“自性无来一法无,便於何处著工夫。”表达了作者对自性的认识和理解。他认为自性是超越一切法,无来无去的,因此不需要在任何地方去下功夫。这里的“自性”可以理解为人的本心、本性,它是不受外界影响、永恒不变的。而“一法”则可以理解为一切外在的法门、方法、技巧等。作者认为这些都不是必要的,真正的修行应该从内在出发,去寻找和领悟自性。
“横担拄杖长安去,才出门时尽坦途。”这句诗描绘了一个行动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追求自性的决心和勇气。他拿起拄杖,横着走向长安,这是一种象征性的行动,代表了作者对自我内在修养的追求。而“才出门时尽坦途”则表达了作者认为只要开始行动,就会有一条坦途的道路,这暗示了真正的修行并不需要外在的引导或帮助,而应该从内在出发,自己去寻找和领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内在修养和觉悟的追求,强调了自我内在的修养和觉悟的重要性。它鼓励人们不要被外在的束缚所限制,而应该从内心深处去寻找和领悟真正的自我。这种追求不仅需要勇气和决心,更需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名利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