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晚凉小酌》 去鸟渐迷山落日,鸣蝉忽静木垂阴。

去鸟渐迷山落日,鸣蝉忽静木垂阴。

意思:离开鸟渐渐迷山落天,蝉鸣忽然静木垂阴。

出自作者[宋]郑刚中的《晚凉小酌》

全文赏析

这首诗《城头暮角送阑暑,倚槛顷之风满襟》是一首优美的写景诗,通过对城头暮角、风、山、落日、木、云、荷等自然元素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淡雅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 首句“城头暮角送阑暑,倚槛顷之风满襟”,描绘了城头暮角响起,送走了夏日的暑气,作者倚着栏杆,一阵风扑面而来,充满了襟怀的情景。其中,“暮角”点明时间,暮色中的号角声富有情感,让人感受到季节的更替和时间的流逝。“送阑暑”表达了暑气的消散,“风满襟”则描绘了风的力度和带给人的清凉感,这些都构成了诗中的视觉和触觉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去鸟渐迷山落日,鸣蝉忽静木垂阴。”这两句继续描绘自然景象,鸟儿渐渐迷失在山头落日的景色中,鸣蝉忽然安静下来,随着树木垂下阴影。这里,“渐迷”、“忽静”等词语运用了拟人手法,使得自然景象变得富有情感和动态感,同时“木垂阴”等描绘也为画面增添了色彩和细节。 “弄云初月光犹淡,出水新荷绿未深。”这两句描绘了月光在玩弄云朵时的柔和与淡雅,以及新出的荷叶在池塘中绿意尚未浓郁的景象。月光、云朵、荷叶等元素进一步丰富了画面,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层次感。 最后,“萧散晚凉君解否,一杯寻见古人心。”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晚凉的理解和欣赏,以及在晚风中寻找到一份宁静和古意的情感。其中,“解否”一词带有一点疑问和期待,为诗句增添了情感色彩。而“寻见古人”则表达了作者对古代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淡雅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诗句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节描绘,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层次感。此外,诗句中还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古代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城头暮角送阑暑,倚槛顷之风满襟。
去鸟渐迷山落日,鸣蝉忽静木垂阴。
弄云初月光犹淡,出水新荷绿未深。
萧散晚凉君解否,一杯寻见古人心。

关键词解释

  • 鸣蝉

    读音:míng chán

    繁体字:鳴蟬

    意思:(鸣蝉,鸣蝉)
    寒蝉;秋蝉。
      ▶《文选•潘岳<河阳县作>诗》:“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
      ▶李善注引《礼记》:“孟秋,寒蝉鸣。”
      ▶唐·高适《

  • 落日

    读音:luò rì

    繁体字:落日

    英语:setting sun

    意思:夕阳。亦指夕照。
      ▶南朝·宋·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诗:“晓月发云阳,落日次朱方。”
      ▶唐·杜甫《后出塞》诗之

  • 山落

    读音:shān luò

    繁体字:山落

    意思:山间村落。
      ▶明·王守仁《仰南安赣州府印行告谕牌》:“十家牌甲,每家给与一通,其乡村山落,亦照屯堡里甲分散。”

    解释:1.山间村落。

  • 垂阴

    读音:chuí yīn

    繁体字:垂陰

    意思:(垂阴,垂阴)
    亦作“垂荫”。
     树木枝叶覆盖形成阴影。亦指树木枝叶覆盖的阴影。
      ▶汉·张衡《西京赋》:“吐葩飏荣,布叶垂阴。”
      ▶北魏·郦道元《水经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