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李员外贤郎》 少年何处去,负米上铜梁。

少年何处去,负米上铜梁。

意思:少年不知去了哪里,背米上的铜梁。

出自作者[唐]王维的《送李员外贤郎》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一个少年为了照顾父母而放弃自己的学业,承担起生活的重担,表现出他的孝顺和责任感。 首句“少年何处去,负米上铜梁。”描绘了少年为了照顾父母,背负着米前往铜梁山的情景,表现了他的孝顺和勤劳。 “借问阿戎父,知为童子郎。”这句诗表达了少年的年龄还小,但已经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展现了他的成熟和责任感。 “鱼笺请诗赋,橦布作衣裳。”这两句诗描绘了少年用鱼笺请求诗赋,用橦布制作衣裳的情景,表现了他的才情和聪明才智。 “薏苡扶衰病,归来幸可将。”最后两句表达了少年在旅途中因为薏苡而生病,但仍然坚持回家照顾父母的情景,表现了他的坚韧和孝心。 整首诗通过描绘少年的成长和变化,表达了对孝顺和责任感的赞美。同时,也展现了少年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诗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少年何处去,负米上铜梁。
借问阿戎父,知为童子郎。
鱼笺请诗赋,橦布作衣裳。
薏苡扶衰病,归来幸可将。
作者介绍 王维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关键词解释

  • 铜梁

    引用解释

    1.产铜的山。 南唐 陈陶 《旅次铜山途中先寄温州韩使君》诗:“束马过铜梁,苕华坐堪老。”

    2.山名。在 四川省 合川县 南。山有石梁横亘,色如铜。《古文苑·扬雄<蜀都赋>》:“ 铜梁 金堂 ,火井龙湫。” 章樵 注:“ 铜梁山 在 宕渠县 。” 北周 庾信 《上益州上柱国赵王》诗之一:“ 铜梁 影棠树,石镜写褰帷。”

  • 何处

    读音:hé chǔ

    繁体字:何處

    英语:where

    意思:(何处,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
      ▶《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唐·王昌龄《梁苑》诗:“万乘

  • 少年

    读音:shào nián

    繁体字:少年

    短语:未成年 苗 未成年人

    英语:juvenile

    意思:I
    不几年。
       ▶《后汉书•西南夷传•滇》:“初到郡,米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