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阆山歌》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意思: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碧玉台。

出自作者[唐]杜甫的《阆山歌》

全文赏析

黄鹤编在广德二年阆州诗内,下首同时作。《社臆》:阆州即今阆中县,属保宁府附郭者。

  阆州城东灵山白①,阆州城北玉台碧②。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那知根无鬼神会③,已觉气与嵩华敌④。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⑤。

  (此咏阆山之胜。上六叙景,下二述情。灵山玉台,近阆山名。云在山上,石在山下,浮字写不尽之态,动字摹欲落之势。石根下盤,乃鬼神所护,云气上际,与嵩华并高,结庐其下,聊堪避乱矣。胡夏客曰:此歌似拗体律诗。)

  ①《唐书》:阆州阆中县有灵山。【钱笺】《寰宇记》:灵山,一名仙穴山,在阆中县东北十里。舆地图云:灵山峰多杂树,昔蜀王鳖灵登此,因名灵山。山东南隅有玉女捣练石。②《舆地纪胜》:玉台山在阆州城北七里。③《杜臆》:地志:阆中山四合于郡,多仙圣游迹,则鬼神之会可知。④嵩山,中岳。华山,西岳。⑤徐悱诗:“竹径蒙笼巧,茅斋结构新。”《晋书·宋纤传》:马岌铭诗于西壁,丹崖百丈,青壁万寻。
-----------仇兆鳌 《杜诗详注》-----------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看青壁。
作者介绍 杜甫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关键词解释

  • 灵山

    读音:líng shān

    繁体字:靈山

    英语:Lingshan

    意思:(灵山,灵山)

     1.道家指蓬莱山。
      ▶《文选•左思<吴都赋>》:“巨鳌赑屃,首冠灵山。”
      

  • 玉台

    读音:yù tái

    繁体字:玉檯

    解释:1.汉代台名。 2.泛指宫廷的台砚。 3.传说中天帝的居处。 4.玉饰的镜台;镜台的美称。 5.特指聘礼。 6.\"玉台体\"的省称。 7.谓砚台。 8.指玉台山。在今四川阆

  • 州城

    读音:zhōu chéng

    繁体字:州城

    意思:旧时州署所在城邑。
      ▶宋·王偁《东都事略•太宗纪》:“乃者,盗兴畎亩,连陷州城。”
      ▶《初刻拍案惊奇》卷五:“现小女竟送到尊舟,如今若等尊舟到州城,水路难行,定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