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七夕》 忆得少年长乞巧,竹竿头上愿丝多。

忆得少年长乞巧,竹竿头上愿丝多。

意思:忆得少年长乞巧,竹竿头上希望丝多。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七夕》

全文赏析

《忆得少年长乞巧,竹竿头上愿丝多》是一首优美的诗歌,它以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回忆,展现了古代中国人们庆祝乞巧节的欢乐场景。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忆得少年长乞巧”,诗人开始就以一种深情而悠远的语调,勾画出了过去那个充满欢乐与祈愿的乞巧节的情景。这里,“忆得”一词,既表达了诗人对那段时光的怀念,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怀旧之情。 “长乞巧”是乞巧节时的一种习俗,人们在这一天向织女星乞求智慧和技巧,以应对日常的农事、学业、事业等。这里,“长乞巧”不仅描绘出人们虔诚祈愿的场景,也暗示了诗人当时年轻、充满活力和希望。 “竹竿头上愿丝多”,诗人笔锋一转,描绘了乞巧节时的一个特殊景象。在乞巧节这一天,人们会在竹竿上挂满五颜六色的丝线,这些丝线象征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诗中的“愿丝多”三字,既描绘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也表达了诗人对那个时代的深深怀念。 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深沉,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情的回忆,展现了古代中国乞巧节的热闹和欢乐。同时,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这首诗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因为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美好的记忆也渐渐远去。这也提醒我们珍惜当下,把握每一个美好的时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忆得少年长乞巧,竹竿头上愿丝多。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竹竿

    读音:zhú gān

    繁体字:竹竿

    英语:bamboo pole; bamboo

    意思:
     1.砍下来的削去枝叶的竹子。
      ▶《诗•卫风•竹竿》:“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

  • 头上

    读音:tóu shàng

    繁体字:頭上

    意思:(头上,头上)

     1.头的上方;头顶。
      ▶五代·齐己《荆渚感怀寄僧达禅弟》诗之二:“春残相忆荆江岸,一只杜鹃头上啼。”
      ▶许杰《惨雾》下:“村上的

  • 少年

    读音:shào nián

    繁体字:少年

    短语:未成年 苗 未成年人

    英语:juvenile

    意思:I
    不几年。
       ▶《后汉书•西南夷传•滇》:“初到郡,米

  • 竿头

    读音:gān tóu

    繁体字:竿頭

    意思:(竿头,竿头)
    竹竿的顶端。比喻至高境界。
      ▶唐·张祜《大酺乐》:“小儿一伎竿头绝,天下传唿万岁声。”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或谓因古人所及

  • 上愿

    读音:shàng yuàn

    繁体字:上願

    意思:(上愿,上愿)
    最大的愿望。
      ▶《战国策•燕策三》:“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惟荆卿留意焉。”
      ▶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安国家,吾之上愿也;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