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韵》 公乎真爱山,看山旦连夕。

公乎真爱山,看山旦连夕。

意思:你在真山水,看山旦连晚上。

出自作者[唐]韩愈的《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韵》

全文赏析

这首诗《公乎真爱山,看山旦连夕。犹嫌山在眼,不得着脚历。》是一首对山的赞美和热爱的诗。诗人通过描绘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喜爱之情。 首先,诗人通过“公乎真爱山,看山旦连夕”表达了对山的热爱之情,这种情感贯穿了整首诗。诗人对山的欣赏不仅仅是在白天,而是从早到晚,从黎明到黄昏,都一直注视着山。这种对山的痴迷和热爱,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接着,“犹嫌山在眼,不得着脚历”表达了诗人对山的渴望和向往。诗人渴望能够亲近山,感受山的壮丽和神秘,但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这个愿望,只能通过想象来感受山的美丽。这种渴望和向往,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 然后,“有来应公须,归必载金帛”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宝藏的想象和期待。诗人想象着山中可能有珍贵的宝石、奇异的植物、珍稀的动物等等,这些都是山中宝藏的象征。诗人期待着能够找到这些宝藏,并带回一些作为回报。这种想象和期待,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的探索和追求。 最后,“乐我盛明朝,于焉傲今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激和赞美之情。诗人感谢自然给予他如此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宝藏,让他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同时,他也感到自己可以傲视过去和现在的一切,因为他的幸福和满足是自然给予的。这种感激和赞美之情,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的赞美和热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之情。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自然的感激和赞美之情。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自然诗,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公乎真爱山,看山旦连夕。
犹嫌山在眼,不得着脚历。
枉语山中人,匄我涧侧石。
有来应公须,归必载金帛。
当轩乍骈罗,随势忽开坼。
有洞若神剜,有岩类天划。
终朝岩洞间,歌鼓燕宾戚。
孰谓衡霍期,近在王侯宅。
傅氏筑已卑,磻溪钓何激。
逍遥功德下,不与事相摭。
乐我盛明朝,于焉傲今昔。
作者介绍 韩愈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关键词解释

  • 连夕

    读音:lián xī

    繁体字:連夕

    意思:(连夕,连夕)
    连续几夜。
      ▶金·元好问《续夷坚志•石桩火出》:“泰和八年冬,京师大悲阁前幡竿石桩缝间连夕火出,四十余日乃止。”
      ▶清·赵翼《诸罗守城歌》:“援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