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僧影》 智灯已灭余空烬,犹自光明照十方。

智灯已灭余空烬,犹自光明照十方。

意思:智灯已经消灭了我空燃,还从光明照十方。

出自作者[唐]韩偓的《僧影》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有禅意的诗,它以山色、竹林、寺庙、僧人等元素,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禅境。 首句“山色依然僧已亡”,诗人以山色作为开篇,描绘出了一幅静谧的寺庙景象。山色依旧,但僧人已经亡故,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短暂。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轮回和永恒,因为山色是永恒的,而僧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 “竹间疏磬隔残阳”一句,诗人描绘了寺庙的竹林间,隔着夕阳敲击的磬声。磬声疏落有致,与夕阳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画面。磬声在竹林间回荡,仿佛在诉说着一种禅意,而夕阳则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温暖而静谧的氛围。 “智灯已灭余空烬,犹自光明照十方。”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精髓所在,它以智灯的熄灭作为象征,表达了生命的终结和涅槃的境界。智灯熄灭后,只剩下一堆空烬,但它的光明却能照耀十方,这是一种超越生死、超越物质的精神照耀。这种光明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是内心的智慧和觉悟。 总的来说,这首诗充满了禅意和哲理,它以山色、竹林、寺庙、僧人等元素,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禅境。诗人在其中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常、短暂、终结和涅槃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传达了对内在智慧和觉悟的追求。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值得反复品味。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山色依然僧已亡,竹间疏磬隔残阳。
智灯已灭余空烬,犹自光明照十方。
作者介绍
韩偓(约842年~约923年),晚唐五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其诗多写艳情,称为“香奁体”。

关键词解释

  • 十方

    读音:shí fāng

    繁体字:十方

    英语:ten positions

    意思:佛教谓东南西北及四维上下。
      ▶《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身光明照,如水中月,如日初出,眉间白豪,普照十方。”<

  • 光明

    读音:guāng míng

    繁体字:光明

    短语:焕 灿 光芒万丈 亮 炯 亮堂堂 通明 晔 烁 皓 明朗 明 煌

    英语:promising

    意思:

  • 智灯

    读音:zhì dēng

    繁体字:智燈

    意思:(智灯,智灯)
    佛教语。谓照破迷暗的智慧之光。
      ▶南朝·梁简文帝《菩提树颂》序:“法雨法水之润,等世界于无边;智灯智炬之光,同虚空于莫限。”
      ▶唐·王勃《益州

  • 余空

    读音:yú kōng

    繁体字:餘空

    意思:(余空,余空)
    闲空。
      ▶丁玲《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二)》七:“他本想趁着这余空的时间,再做点事,可是思想都尽缠绕在玛丽身上。”

    解释:

  • 明照

    读音:míng zhào

    繁体字:明照

    意思:明察;详察。
      ▶《礼记•经解》:“明照四海而不遗微少。”
      ▶《韩非子•奸劫弒臣》:“故身在深宫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内,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者,何也?”宋·王安石《上蒋侍郎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