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书黁公诗后(并叙)》 我来不及见,怅望空遗躅。

我来不及见,怅望空遗躅。

意思:我来见不到,怅望空留下躅。

出自作者[宋]苏轼的《书黁公诗后(并叙)》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老僧宝黁的形象和他的异事。诗人通过描绘宝黁的形象和行为,表达了对这位狂僧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首先,诗人描绘了宝黁的形象,“满院秋光浓欲滴,老僧倚杖青松侧。”,通过“满院秋光”和“青松侧”的描绘,给人留下了宝黁禅意十足的印象。而“老僧倚杖”的形象则表现出宝黁的年迈和坚毅。 接着,诗人通过“只怪高声问不应,瞋余踏破苍苔色。”表现了宝黁的异事,也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性格和风范。宝黁不因外界干扰而动摇,一心修禅,这种精神境界令诗人感到惊叹。 随后,诗人通过“宗祥谓余,此光黄间狂僧也。年百三十,死于熙宁十年,既死,人有见之者。宗祥言其异事甚多。”的叙述,介绍了宝黁的生平异事,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宝黁的印象。 最后,诗人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怀念,“黁公昔未化,来往淮山曲。寿逾两甲子,气压诸尊宿。但嗟浊恶世,不受龙象蹴。我来不及见,怅望空遗躅。”诗人通过“寿逾两甲子”和“气压诸尊宿”的叙述,进一步凸显了宝黁的禅学造诣和高尚品质。而“我来不及见,怅望空遗躅”则表达了诗人对未能亲见宝黁的遗憾和怀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宝黁形象和异事的描绘,展现了这位狂僧的风范和禅学造诣,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也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过加禄镇南二十五里大许店,休焉于逆旅祁宗祥家。
见壁上有幅纸题诗云:满院秋光浓欲滴,老僧倚杖青松侧。
只怪高声问不应,瞋余踏破苍苔色。
其后题云滏水僧宝黁。
宗祥谓余,此光黄间狂僧也。
年百三十,死于熙宁十年,既死,人有见之者。
宗祥言其异事甚多。
作是诗以识之。
黁公本名清戒,俗谓之戒和尚云。
黁公昔未化,来往淮山曲。
寿逾两甲子,气压诸尊宿。
但嗟浊恶世,不受龙象蹴。
我来不及见,怅望空遗躅。
霜颅隐白毫,锁骨埋青玉。

作者介绍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关键词解释

  • 来不及

    引用解释

    因时间短促,无法顾到或赶上。《官场现形记》第三一回:“制臺一心修道还来不及,那里有工夫管这闲事。”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一章:“估计到民工们即便能赶到 沙家店 ,也来不及装粮。”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一:“她连送也来不及送,望着他倏然逝去的背影,跳上汽车,开走了。”

    读音:lái bù

  • 不及

    读音:bù jí

    繁体字:不及

    短语:不迭 来不及 措手不及

    英语:not as good as

    意思:
     1.赶不上;来不及。
      ▶《易•小过》:“过其祖

  • 望空

    读音:wàng kōng

    繁体字:望空

    意思:I

     1.谓凭白无据。
       ▶元·无名氏《货郎旦》第四摺:“那婆娘舌剌剌挑茶斡剌,百枝枝花儿叶子,望空里揣与他箇罪名儿。”
      
     2.向着空中

  • 遗躅

    读音:yí zhuó

    繁体字:遺躅

    意思:(遗躅,遗躅)
    犹遗迹。
      ▶唐·何儒亮《亚父碎玉斗》诗:“嬴女昔解网,楚王有遗躅。”
      ▶宋·苏轼《叶教授和溽字韵诗复次韵为戏记龙井之游》:“似闻雪髯叟,西岭访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