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寓兴用稼轩韵同蘧庵先生作二首》 斫屣吹箫吴市间,恨无大药驻红颜。

斫屣吹箫吴市间,恨无大药驻红颜。

意思:砍鞋子吹箫吴之间,遗憾的是没有大药驻红颜。

出自作者[清]陈维崧的《寓兴用稼轩韵同蘧庵先生作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放荡不羁、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生命短暂和红颜易老的感慨。 首联“斫屣吹箫吴市间,恨无大药驻红颜。”描绘了诗人在繁华的吴市之间,过着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生活。然而,诗人也深感生命的短暂,对于无法找到长生不老之药而惋惜,表达了对红颜易老的悲叹。 颔联“诗情浩荡风中絮,身计微茫海外山。”中,诗人用“风中絮”形象地比喻自己诗情的激荡和澎湃,同时也用“海外山”表达了自己身世的渺茫和不确定性,进一步体现了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颈联“耽放浪,恣萧闲,烟波境界十分宽。”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于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色的向往。 尾联“新衔麯部兼茶部,旧署园官并橘官。”则以戏谑的语气,描述了自己曾经的官职和身份,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过去生活的释怀和超脱。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由生活的描绘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展现了诗人的豁达态度和超脱精神。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斫屣吹箫吴市间,恨无大药驻红颜。
诗情浩荡风中絮,身计微茫海外山。
耽放浪,恣萧闲,烟波境界十分宽。
新衔麯部兼茶部,旧署园官并橘官。
作者介绍 杨万里简介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

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

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

关键词解释

  • 吹箫

    读音:chuī xiāo

    繁体字:吹簫

    意思:(吹箫,吹箫)

     1.吹奏箫管。
      ▶《史记•周勃世家》:“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
      ▶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

  • 红颜

    读音:hóng yán

    繁体字:紅顏

    英语:beauty

    意思:(红颜,红颜)

     1.指年轻人的红润脸色。
      ▶唐·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诗:“忆子初尉永嘉去,红颜白面花映肉

  • 吴市

    读音:wú shì

    繁体字:吳市

    意思:(吴市,吴市)
    吴都之街市。在今江苏·苏州市。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吴市者,春申君所造,阙两城以为市。在湖里。”
      ▶宋徐铉《赠王贞素先生》诗:“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