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夏日登瀑顶寺因寄诸知己》 曾於尘埃望,此景在烟霄。

曾於尘埃望,此景在烟霄。

意思:曾于尘埃望,这景在烟霄。

出自作者[宋]孟贯的《夏日登瀑顶寺因寄诸知己》

全文赏析

这首诗《曾於尘埃望,此景在烟霄。岩静水声近,山深暑气遥。》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表达对宁静生活向往的诗。 首联“曾於尘埃望,此景在烟霄。”诗人通过对比尘世和眼前的美景,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清幽之地的向往。颔联“岩静水声近,山深暑气遥。”通过“静”、“近”和“深”、“遥”的对立,进一步描绘了山间的静谧和远离尘嚣的感觉。颈联“杖藜青石路,煮茗白云樵。”描绘了诗人拄着藜杖走在青石路上,与白云樵夫一起煮茶的场景,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尾联“寄语为郎者,谁能访寂寥。”诗人通过寄语给那些在官场中奔波的人,询问他们谁能来这里寻找寂静和安宁。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象丰富,通过对比、反衬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厌倦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宁静、淡泊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弃,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启示意义。 这首诗的韵律和节奏也十分优美,诗人运用了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此外,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山林生活,也传递出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思想,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曾於尘埃望,此景在烟霄。
岩静水声近,山深暑气遥。
杖藜青石路,煮茗白云樵。
寄语为郎者,谁能访寂寥。

关键词解释

  • 尘埃

    读音:chén āi

    繁体字:塵埃

    短语:灰 埃 尘

    英语:mote

    意思:(尘埃,尘埃)

     1.飞扬的灰土。
      ▶《礼记•曲礼上》:“前有水,则

  • 烟霄

    引用解释

    亦作“烟霄”。 1.云霄。 唐 陈子昂 《春日登金华观》诗:“山川乱云日,楼榭入烟霄。” 宋 陆游 《蓬莱行》:“山峭插云海,楼高入烟霄。” 明 李东阳 《楚观楼记》:“声之发於此者,必能超尘壒而出烟霄,凡有耳者皆得之。”

    2.指山的高处。 唐 皇甫曾 《赠鉴上人》诗:“律仪传教诱,僧腊老烟霄。”

    3.喻显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