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劝学歌》 人亦天地一物耳,独以道义超众形。

人亦天地一物耳,独以道义超众形。

意思:人是天地一个怪物,单独用道义超众形。

出自作者[宋]陈普的《劝学歌》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激励人追求道义、伦理、学问和精进自我的诗篇。它以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责任为主题,强调了人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并鼓励人们通过自我努力和反思,成为有道义、有学问、有责任、有成就的人。 首先,诗中提到了太极肇判、两仪生,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基本概念,表达了宇宙的起源和万物的发展。接着,诗人强调了人在天地万物中的地位,认为人只是天地间的一物,但因其道义而超越了其他物类。这种观点表达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了人的道德和精神层面的重要性。 诗人进一步指出,人立于天地之间,承担着天地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即人伦。人伦包括了家庭、社会和国家等各个方面,是人们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诗人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不是外在的强加,而是内在的自我奋发,如日出般崭新。 诗人鼓励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光阴,要努力追求知识和真理。同时,诗人也提醒人们要自我反省和猛省,不要虚度年华,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负责。 在学问方面,诗人强调了通六籍的重要性,即学习各种知识和文化。诗人认为只有了解了天地万物、三才之道,才能真正成为人。同时,诗人也强调了礼仪、制度和详细明了的必要性,这些都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准则。 最后,诗人鼓励人们要追求圣贤之道,成为有道义、有学问、有成就的人。这需要人们不断努力、精进自我、不断反思和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激励人们追求道义、伦理、学问和精进自我的诗篇。它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价值,鼓励人们通过自我努力和反思,成为有道义、有学问、有责任、有成就的人。这首诗充满了对人的尊重和期望,同时也充满了对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鼓励和激励。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太极肇判两仪生,其中人为万物灵。
人亦天地一物耳,独以道义超众形。
立为三才中宇宙,发挥天地经人伦。
兹事初非外烁伐,毫发皆奋七尺身。
后生可畏如日出,千金之躯岂可轻。
寸阴可惜莫虚掷,百年安得长青春。
有力如虎当猛省,何况责望深父兄。
不通六籍不是学,未了三才未是人。
希圣必须志尧舜,希贤必有为颜曾。
义理彝伦精讲究,礼乐制度须详明。
体用源流务透彻,血脉文理仍流行。
会通两尽始无碍,范围未始离曲成。
无尘胸次贮万卷,拔出笔力找千钧

关键词解释

  • 道义

    读音:dào yì

    繁体字:道義

    短语:德性 道 德 德行 道德

    英语:morality and justice

    意思:(道义,道义)

     1.道德义理。

  • 天地

    读音:tiān dì

    繁体字:天地

    短语:世界 圈子 领域 小圈子 园地

    英语:(n) heaven and earth; world

    意思:
     1.天和地。指自

  • 一物

    引用解释

    1.一种事物;一件事物。《管子·白心》:“然而天不为一物枉其时,明君圣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史记·周本纪》:“此一物足以释 西伯 ,况其多乎!” 唐 杜牧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清 郑燮 《同起林上人重访仁公》诗之三:“莫教轻一物,可待报他生。” 马南邨 《燕山夜话·共通的门径》:“没有无所不知的博学

  • 众形

    读音:zhòng xíng

    繁体字:眾形

    意思:(众形,众形)
    各种物体的形象。
      ▶《庄子•大宗师》:“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
      ▶汉·扬雄《法言•问道》:“雕刻众形者匪天欤?”<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