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咏门下画小松上元王杜三相公(一作钱起诗)》 昔闻生涧底,今见起毫端。

昔闻生涧底,今见起毫端。

意思:从前听说生涧底,现在看起毫端。

出自作者[唐]崔峒的《咏门下画小松上元王杜三相公(一作钱起诗)》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绘画艺术的,通过对绘画过程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艺术见解和追求。 首句“昔闻生涧底,今见起毫端”表达了诗人对绘画的向往和经历。他曾经在涧底听到关于绘画的故事,现在却在笔端看到了绘画的诞生,暗示了诗人对绘画的热爱和追求。 “众草此时没,何人知岁寒”描绘了绘画过程中,众多杂草被掩盖的情景,只有那些懂得岁寒之意的知音才能欣赏到这幅画。这里暗示了画家需要具备深厚的艺术修养和人生理解,才能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 “岂能裨栋宇,且贵出门阑”表达了画家创作的初衷和目的。画家创作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房屋,更重要的是能够传达出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能够让人们从画中得到启示和感悟。 “只在丹青意,凌云也不难”则表达了画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艺术的力量。画家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情感和思想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让人们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魅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绘画的过程和艺术家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艺术力量的赞美。诗人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表达了自己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对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昔闻生涧底,今见起毫端。
众草此时没,何人知岁寒。
岂能裨栋宇,且贵出门阑。
只在丹青意,凌云也不难。
作者介绍 储光羲简介
崔峒(一作洞),唐大历元年(766年)前后在世。今保定定州市人。生卒年、字号皆不详,唐代诗人,登进士第,大历中曾任拾遗、补阙等职。集贤学士。

关键词解释

  • 毫端

    读音:háo duān

    繁体字:毫端

    意思:
     1.细毛的末端。比喻极细微。
      ▶《后汉书•南匈奴传》:“呜唿!千里之差,兴自毫端。”
      ▶宋·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词:“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