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间尝有数行墨,留与游人抵暮回。
意思:崖壁间曾有几行文字,留与游人傍晚回。
出自作者[宋]陈宓的《和方宗教鼓山韵》
全文赏析
这首诗《盖世功名不染埃,清时尝见赋康哉。灵源已作千年观,圣相仍曾一日来。补练元功天上石,燮调和气琯中灰。崖间尝有数行墨,留与游人抵暮回》是一首非常有深度的诗。它以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意象,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理想人格和人生观。
首先,诗人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超脱态度,认为这些身外之物是无法沾染尘埃的,表现出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在清明时代,人们可以吟唱赞歌,表达对和谐社会的向往。这种思想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诗中的“灵源”和“圣相”意象,象征着精神境界的追求。灵源是生命之源,代表着内在的智慧和力量;圣相则是指佛像或神像,代表着神圣的力量和智慧。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追求内在精神超越和外在神圣境界的决心。
“补练元功天上石,燮调和气琯中灰”这两句诗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追求精神超越的过程。补练元功是指修炼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功力,如同炼制天上之石;燮调和气则是指调和身心之气,使之达到和谐状态,如同调节空气中气流。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通过修炼和自我调整,达到身心和谐、内外一致的境界。
最后,“崖间尝有数行墨,留与游人抵暮回”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精神追求的执着和孤独。诗人认为自己在崖壁上留下的几行墨迹,足以吸引游人留连忘返,直到夜幕降临。这既是对自己精神追求的肯定,也是对他人精神追求的鼓励。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一种深邃而独特的语言和意象,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理想人格和人生观。它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精神超越的执着追求和对孤独的接纳。这首诗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值得人们深思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