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江上见数渔舟为公卒所窘》 钓竿拂晓霜,衣薄芦花絮。

钓竿拂晓霜,衣薄芦花絮。

意思:钓竿拂晓霜,穿薄芦花絮。

出自作者[明]袁宏道的《江上见数渔舟为公卒所窘》

全文赏析

这首诗《钓竿拂晓霜,衣薄芦花絮。一亩不籍官,也被官差去。》描绘了一个渔夫的形象,他清晨垂钓,衣衫单薄,以芦花絮为衣,虽然他并未在官府登记田产,却仍然被官府强行征用。这首诗的意境深远,通过渔夫的生活状态,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压迫。 首两句“钓竿拂晓霜,衣薄芦花絮”,诗人以清晨渔夫在拂晓霜寒中垂钓的场景起笔,描绘出渔夫生活的艰辛。钓竿、霜寒、衣薄、芦花絮,这些意象都带有一种清冷、萧瑟的氛围,暗示了渔夫生活的困苦。 三、四句“一亩不籍官,也被官差去”,直接揭示了渔夫面临的困境——他的那一亩田地并未在官府登记,却仍然被官府强行征用。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公,以及官府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渔夫的形象,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深深忧虑。诗人通过描绘渔夫的困境,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此外,这首诗的韵律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增加了其艺术魅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钓竿拂晓霜,衣薄芦花絮。
一亩不籍官,也被官差去。
作者介绍 袁宏道简介
袁宏道(1568年12月23日─1610年10月20日),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历任吴县知县、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郎中、国子博士等职,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

他是明代文学反对复古运动主将,他既反对前后七子摹拟秦汉古文,亦反对唐顺之、归有光摹拟唐宋古文,认为文章与时代有密切关系。袁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史称公安三袁,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

关键词解释

  • 芦花

    读音:lú huā

    繁体字:蘆花

    英语:reed catkins

    意思:(芦花,芦花)

     1.芦絮。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
      ▶隋·江总《赠贺左丞萧舍人》诗:“芦花霜外白,枫叶

  • 钓竿

    读音:diào gān

    繁体字:釣竿

    英语:fishing rod

    意思:(钓竿,钓竿)
    亦作“钓杆”。
     
     1.钓鱼竿。
      ▶三国·魏·曹丕《钓竿行》:“钓竿何珊珊,

  • 拂晓

    读音:fú xiǎo

    繁体字:拂曉

    短语:

    英语:foredawn

    意思:(拂晓,拂晓)

     1.接近天明的时候。
      ▶唐·长孙佐辅《关山月》诗:“拂

  • 霜衣

    读音:shuāng yī

    繁体字:霜衣

    意思:
     1.指鸟的白色羽毛。
      ▶北周·庾信《鹤赞》:“笼摧月羽,弋碎霜衣。”
      ▶唐·李白《夷则格上白鸠拂舞辞》:“白鸠之白谁与邻,霜衣雪襟诚可珍。”
     

  • 花絮

    解释

    花絮 huāxù

    [titbits (of news);interesting sidelights] 轻柔的花朵。比喻各种零星而有趣的新闻

    运动会花絮

    引用解释

    1.白而轻柔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