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游东屯》 茅屋址犹在,草堂名自传。

茅屋址犹在,草堂名自传。

意思:茅草屋遗址仍在,草堂名自传。

出自作者[宋]邓深的《游东屯》

全文赏析

这首诗《满目烧畲险,那知此地偏。一川通稳水,百顷著平田。茅屋址犹在,草堂名自传。蛮歌晚来起,仍觉在天边。》是作者对一个偏远山区的新农村风貌的生动写照。 首联“满目烧畲险,那知此地偏。”描绘了山区农村的景象,烧荒的痕迹满眼可见,这种原始的耕作方式在偏远山区可能仍然普遍存在。然而,正是这种原始的烧荒方式,使得原本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惊喜。 颔联“一川通稳水,百顷著平田。”描绘了通稳水河川和广袤的田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印象。一川流水,百顷平田,这是对农村生活的生动描绘,也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深深欣赏。 颈联“茅屋址犹在,草堂名自传。”描绘了茅屋依然存在的景象,虽然这些茅屋可能已经历了多年的风雨,但它们依然屹立不倒,见证着这里的历史和变迁。同时,“草堂名自传”也给人一种亲切感,仿佛这里曾经有过一位名人居住过,这也增加了这个地方的神秘感和历史感。 尾联“蛮歌晚来起,仍觉在天边。”描绘了晚上的山区农村景象,蛮歌在晚间响起,声音飘渺在天边。这一句充满了对山区农村的原始、纯朴风貌的赞美,同时也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一个偏远山区的新农村风貌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深深欣赏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充满了对原始、纯朴风貌的赞美之情,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满目烧畲险,那知此地偏。
一川通稳水,百顷著平田。
茅屋址犹在,草堂名自传。
蛮歌晚来起,仍觉在天边。

关键词解释

  • 茅屋

    读音:máo wū

    繁体字:茅屋

    短语:庵 草房

    英语:cottage

    意思:亦作“茆屋”。
     用茅草盖的房屋。
      ▶《左传•桓公二年》:“清庙茅屋。”

  • 草堂

    读音:cǎo táng

    繁体字:草堂

    英语:thatched cottage

    意思: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
      ▶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钟山之英,草

  • 自传

    读音:zì zhuàn

    繁体字:自傳

    短语:小传

    英语:autobiography

    意思:(自传,自传)
    叙述自己生平的着作。传记文的一种。
      ▶鲁迅《且介亭杂

  • 在草

    读音:zài cǎo

    繁体字:在草

    意思:谓妇女分娩;临盆,临产。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陈仲弓﹞道闻民有在草不起子者,回车往治之。”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于法开》:“﹝于法开﹞

  • 堂名

    读音:táng míng

    繁体字:堂名

    意思:
     1.乐班。旧时乐班习惯起堂名,如“四箴堂”、“景龢堂”、“福寿堂”等,故称。
      ▶《孽海花》第四回:“雯青道:‘罪过!罪过!照这种抠心挖胆的待你,不想出在堂名中人。’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