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感春四首》 东西南北皆欲往,千江隔兮万山阻。

东西南北皆欲往,千江隔兮万山阻。

意思:东、西、南、北都想去,千江隔啊群山阻隔。

出自作者[唐]韩愈的《感春四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首先,诗中描绘了作者对所思之人的深深思念,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面临多少阻隔,都无法阻挡他对她的思念。这种情感深沉而广泛,无处不在,无论东西南北,无论春夏秋冬,都充满了对她的思念。 诗中的“杂花妆林草盖地,白日坐上倾天维”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百花盛开,绿草如茵,阳光明媚,天地间的美好都在这一刻展现出来。然而,这样的美好却留不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被风吹落,就像秋霜虽然冷峻,但终究无法挽留万物衰老的命运。 面对这样的美景和无奈,作者决定要纵情饮酒,不畏天地,不惧外物。他欣赏李杜的自由奔放,欣赏屈原的痛苦智慧。他希望自己能像尧舜一样洞察四海,公正无私,让每个人都得到适当的照顾。然而,他也明白,生活并非总是如人意,有时需要面对现实的残酷。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自由、智慧和公正的追求。它以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内心的世界和情感的变化,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篇。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我所思兮在何所,情多地遐兮遍处处。
东西南北皆欲往,千江隔兮万山阻。
春风吹园杂花开,朝日照屋百鸟语。
三杯取醉不复论,一生长恨奈何许。
皇天平分成四时,春气漫诞最可悲。
杂花妆林草盖地,白日坐上倾天维。
蜂喧鸟咽留不得,红萼万片从风吹。
岂如秋霜虽惨冽,摧落老物谁惜之。
为此径须沽酒饮,自外天地弃不疑。
近怜李杜无检束,烂漫长醉多文辞。
屈原离骚二十五,不肯餔啜糟与醨。
惜哉此子巧言语,不到圣处宁非痴。
幸逢尧舜明四目,条理品汇皆得宜。
平明出门暮归舍,酩酊
作者介绍 韩愈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关键词解释

  • 东西南北

    解释

    东西南北 dōng-xī-nán-běi

    [the four corners of the world] 指四面八方,亦指方向

    出门分不清东西南北

    东西南北,谁敢宁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 南北

    读音:nán běi

    繁体字:南北

    英语:north and south

    意思:
     1.南与北;南方与北方。
      ▶《史记•天官书》:“亢为疏庙,主疾。其南北两大星,曰南门。”
     

  • 东西

    读音:dōng xī

    繁体字:東西

    短语:事物

    英语:east and west

    意思:(东西,东西)

     1.方位名。东方与西方;东边与西边。
      ▶《

  • 山阻

    读音:shān zǔ

    繁体字:山阻

    意思:险要的山地。
      ▶《六韬•王翼》:“远近险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李贤注引汉·应劭《汉官仪》:“平地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