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龙池二绝》 如何蟠屈无飞志,却放鸣蛙有怒声。

如何蟠屈无飞志,却放鸣蛙有怒声。

意思:如何弯屈没有飞志,但放逐鸣蛙有发怒的声音。

出自作者[宋]王令的《龙池二绝》

全文赏析

这首诗《尽道神龙此有灵,一池澄静暮痕清。如何蟠屈无飞志,却放鸣蛙有怒声。》是一首对神龙的描绘和寓言的诗。神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形象,被视为祥瑞和权威的象征。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神龙的静谧与鸣蛙的喧闹,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先,诗的前两句“尽道神龙此有灵,一池澄静暮痕清。”描绘了神龙的静谧形象。诗人以“尽道”二字表达了对神龙的理解和认同,认为神龙在此地有灵性,表现出澄静的水面上的淡淡痕迹。这里的“澄静”和“暮痕清”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暗示了神龙内心的平静和淡泊。 然后,诗的三四句“如何蟠屈无飞志,却放鸣蛙有怒声。”是对神龙的转折描绘,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用“蟠屈”来形容神龙的无奈,暗示它无法展翅高飞,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而“鸣蛙”则以喧闹的形象与神龙形成对比,暗示了那些在困境中挣扎、努力奋斗的人们的精神面貌。这里的“怒声”象征着鸣蛙的坚韧和不屈,也象征着人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这首诗通过描绘神龙的静谧与鸣蛙的喧闹,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了人生中的困境和挑战,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不屈。这首诗寓意深远,引人深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意象鲜明,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对比,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哲理。同时,这首诗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引导人们思考人生中的困境和挑战,以及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应对方法。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尽道神龙此有灵,一池澄静暮痕清。
如何蟠屈无飞志,却放鸣蛙有怒声。
作者介绍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关键词解释

  • 如何

    读音:rú hé

    繁体字:如何

    短语:争 怎 焉 哪样 安 哪 何等

    英语:what

    意思:
     1.怎样。
      ▶《书•尧典》:“帝曰:‘俞,予闻,如

  • 蟠屈

    读音:pán qū

    繁体字:蟠屈

    意思:
     1.盘旋屈曲;回环曲折。
      ▶《太平广记》卷四五八引唐·谷神子《博异志•李黄》:“但见枯槐树中,有大蛇蟠屈之迹。”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功德寺》:“寺两侧皆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