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蟠屈无飞志,却放鸣蛙有怒声。
意思:如何弯屈没有飞志,但放逐鸣蛙有发怒的声音。
出自作者[宋]王令的《龙池二绝》
全文赏析
这首诗《尽道神龙此有灵,一池澄静暮痕清。如何蟠屈无飞志,却放鸣蛙有怒声。》是一首对神龙的描绘和寓言的诗。神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形象,被视为祥瑞和权威的象征。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神龙的静谧与鸣蛙的喧闹,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首先,诗的前两句“尽道神龙此有灵,一池澄静暮痕清。”描绘了神龙的静谧形象。诗人以“尽道”二字表达了对神龙的理解和认同,认为神龙在此地有灵性,表现出澄静的水面上的淡淡痕迹。这里的“澄静”和“暮痕清”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暗示了神龙内心的平静和淡泊。
然后,诗的三四句“如何蟠屈无飞志,却放鸣蛙有怒声。”是对神龙的转折描绘,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用“蟠屈”来形容神龙的无奈,暗示它无法展翅高飞,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而“鸣蛙”则以喧闹的形象与神龙形成对比,暗示了那些在困境中挣扎、努力奋斗的人们的精神面貌。这里的“怒声”象征着鸣蛙的坚韧和不屈,也象征着人们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这首诗通过描绘神龙的静谧与鸣蛙的喧闹,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了人生中的困境和挑战,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不屈。这首诗寓意深远,引人深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意象鲜明,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对比,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哲理。同时,这首诗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引导人们思考人生中的困境和挑战,以及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应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