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偈颂二百零五首》 心心智通,佛佛道同。

心心智通,佛佛道同。

意思:心中有智慧通,佛佛道同。

出自作者[宋]释正觉的《偈颂二百零五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佛教的哲学思想,强调了心性、佛性和宇宙间的普遍联系。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象征,展现了佛教教义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修行的境界和成果。 首句“心心智通,佛佛道同”强调了心性的普遍性和佛性的共通性,即所有的心和佛都是相互通达的,本质相同。接下来,“十方圆满,八面玲珑”则表现了宇宙的完整性和多元性,也暗示了佛教教义的全面和包容。 “施时也三乘教备,坐处也一切法空”这两句表达了佛教教义的实践性和理论基础,即无论是施教还是修行,都需要具备三乘教义,同时也需要领悟一切法空的真谛。 “应供而来有不受之受,度世而出得无功之功”这两句则表现了修行的境界和成果,即修行者应该随缘接受供养,但不受其束缚,度化世间众生但不求回报。 “动而常静,用时弥冲”这两句则强调了修行的状态和方法,即在动态中保持静心,用时则顺应自然。 “处处不乖兮水中夜月,物物斯应兮华上春风”这两句则用意象表现了佛教教义的普遍性和应机性,即像水中的夜月一样,处处都能体现佛性,像花上的春风一样,物物都能响应佛法。 最后几句则强调了修行的目的和成果,即见本家旷古之佛,得自己广大之经,达到湛然若存、无迹像的境界,善恶不随我行,物物现成观自在,人人具足常不轻。 整首诗用意象丰富、意境深远的语言,表达了佛教的哲学思想和修行的境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心心智通,佛佛道同。
十方圆满,八面玲珑。
施时也三乘教备,坐处也一切法空。
应供而来有不受之受,度世而出得无功之功。
动而常静,用时弥冲。
处处不乖兮水中夜月,物物斯应兮华上春风。
因缘和合而生,生不可生生。
影生於形,响生於声。
森罗万像从峥嵘,虚空廓落无亏盈。
杳杳冥冥,灵灵明明。
是其中之精,非其外之情。
见本家旷古之佛,得自己广大之经。
湛兮若存无迹像,善恶不我相随行。
物物现成观自在,人人具足常不轻。

关键词解释

  • 智通

    读音:zhì tōng

    繁体字:智通

    意思:明智通达;智慧无碍。
      ▶《吕氏春秋•审分》:“夫说以智通,而实以过悗。”
      ▶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是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解释

  • 佛佛

    读音:fó fó

    繁体字:佛佛

    意思:南北朝时,夏主赫连勃勃,南朝称其为佛佛。见《宋书•索虏传》。

    解释:1.南北朝时,夏主赫连勃勃,南朝称其为佛佛。见《宋书.索虏传》。

  • 心心

    读音:xīn xīn

    繁体字:心心

    意思:
     1.佛教语。指连绵不断的思想念头。
      ▶《仁王经•奉持品》:“断诸功用,心心寂灭,无身心相,犹如虚空。”
      ▶五代·齐己《残秋感怆》诗:“日日加衰病,心心趣寂寥

  • 道同

    读音:dào tóng

    繁体字:道衕

    意思:
     1.志趣相投。
      ▶唐·韦应物《移疾会诗因贻诸祠曹》:“道同意暂遣,客散疾徐还。”
     
     2.引申为沆瀣一气。
      ▶《再生缘》第三六回:“万般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