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改东门出二首》 僧磬通比隣。

僧磬通比隣。

意思:僧磬通比隣。

出自作者[宋]叶适的《改东门出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深情赞美,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崇冈、树林、菊花、桃花等自然元素,以及樵夫、牧童等生活元素,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首句“左方拥崇冈,昔也重嶙峋”描绘了左侧的高冈,过去是重重叠叠的山峦。这里的“拥”字用得巧妙,它形象地描绘出了高冈的广袤和坚实,给人一种稳定和安详的感觉。而“嶙峋”则进一步描绘了山峦的峻峭和险峻,给人一种壮美的感觉。 “自我护樵牧,林光稍敷纷”一句,作者表达了对护卫樵夫和牧童的感激之情,以及对树林中光影交错的美景的欣赏。这里的“护”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关爱,而“林光”则描绘了树林中光影交错的美景,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与菊明疎秋,堕桃照穠春”两句,作者描绘了菊花在秋天的疏淡之美,以及桃花在春天的繁茂之美。这里的“明疎”和“照穠”用得巧妙,它们形象地描绘了菊花和桃花的特点,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本求平野立,八荒辨燕秦”两句,作者表达了对平野的向往,以及对八荒(天下)的辨析。这里的“立”字表达了作者对平野的向往,而“燕秦”则代表了中国的版图。这两句诗给人一种豪迈和壮丽的感觉。 最后两句“终限分雨珠。僧磬通比隣”则描绘了夜晚的景象,以及寺庙的钟声。这里的“限”字和“比隣”用得巧妙,它们形象地描绘了夜晚的特点,给人一种静谧和安宁的感觉。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和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诗中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如“面墙虽养蒙,意生岂名身”,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洞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诗歌。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左方拥崇冈,昔也重嶙峋。
自我护樵牧,林光稍敷纷。
与菊明疎秋,堕桃照穠春。
本求平野立,八荒辨燕秦。
终限分雨珠。
僧磬通比隣。
面墙虽养蒙,意生岂名身。
作者介绍
叶适(1155年-1223年),字君实,号梅溪渔隐,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出生于福建福州,早年曾在金华、杭州等地任官,但因政治观点与当时的权臣相悖而屡遭罢免。后来他辞官回家,深居简出,专注于写作和艺术创作。

叶适的诗歌以咏物、山水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充满雅趣;他的散文则多写闲逸、隐居,反映了一种超然世外的境界。他还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和画家,擅长隶书,其作品流畅自如,气度雄浑,代表作有《蘭亭序》等。叶适不仅在文学和艺术方面有很高成就,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主张“心外无物”,反对功利主义和崇拜权势。

总的来说,叶适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文学、艺术和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被收入《全宋诗》和《册府元龟》等多部经典,成为了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关键词解释

  • 僧磬

    读音:sēng qìng

    繁体字:僧磬

    意思:佛寺中敲击以集僧众的鸣器或钵形铜乐器。亦指击磬声。
      ▶唐·李颀《题僧房双桐》诗:“绿叶传僧磬,清阴润井华。”

    解释:1.佛寺中敲击以集僧众

  • 通比

    读音:tōng bǐ

    繁体字:通比

    意思:
     1.串通勾结。
      ▶《韩非子•八经》:“阴使时循以省衰,渐更以离通比。”
      ▶陈奇猷集释:“此句当系言离臣下相通、比周之术。”
     
     2.总起来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