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次韵连伯正见赠》 骤观布置如平易,徐认萦回极杳深。

骤观布置如平易,徐认萦回极杳深。

意思:突然看到布置如平坦,徐认萦回极尽杳深。

出自作者[宋]方回的《次韵连伯正见赠》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古调于今底所寻,麟胶忽嗣绝弦音。》,作者是宋朝诗人郭印。这是一首非常有深度的诗,通过描绘音乐的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古调的怀念和对新调的不满。 首先,诗的前两句“古调于今底所寻,麟胶忽嗣绝弦音。”表达了诗人对古调的怀念和对新调的不满。古调指的是古代的音乐,诗人认为这种音乐已经很难再找到,而现在的音乐往往追求流行和商业化,失去了原有的韵味。麟胶是传说中用来修复乐器的东西,诗人用它来比喻新调的出现,暗示新调虽然出现,但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韵味,无法取代古调的地位。 接下来的两句“骤观布置如平易,徐认萦回极杳深。”描绘了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诗人用“骤观”和“徐认”两个词来形容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的变化,表现出诗人对音乐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受。音乐在表面上看起来很平易,但实际上却有着深远而复杂的旋律,让人回味无穷。 “露下九皋秋鹤唳,月寒三峡夜猿吟。”这两句诗进一步描绘了音乐的情感和氛围。露下九皋秋鹤唳,月寒三峡夜猿吟。”描绘了秋天的夜晚,露水落下,深谷中传出鹤的叫声和猿的吟唱,表现出一种凄清、幽静的氛围。这种氛围与音乐的美感相得益彰,进一步强调了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最后两句“宁为清绝更凄楚,肯弄文君户外琴。”表达了诗人对音乐的情感态度。诗人宁愿选择清绝凄楚的音乐,也不愿意去弹奏那些华而不实的音乐。这里用到了文君户外的琴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纯真音乐的追求和对商业化音乐的批判。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音乐的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古调的怀念和对新调的不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纯真音乐的追求和对商业化音乐的批判。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非常有深度的诗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古调于今底所寻,麟胶忽嗣绝弦音。
骤观布置如平易,徐认萦回极杳深。
露下九皋秋鹤唳,月寒三峡夜猿吟。
宁为清绝更凄楚,肯弄文君户外琴。

关键词解释

  • 萦回

    读音:yíng huí

    繁体字:縈回

    英语:hover; linger

    意思:(萦回,萦回)
    盘旋往复。
      ▶汉·应玚《驰射赋》:“尔乃萦回盘厉,按节和旋。”
      ▶唐·杜甫《冬

  • 平易

    读音:píng yì

    繁体字:平易

    短语:初步 粗浅 浅 深入浅出 通俗 易懂 达意

    英语:amiable

    意思:
     1.犹平治,平整。
      ▶《左传

  • 布置

    读音:bù zhì

    繁体字:布置

    短语:

    英语:arrange

    意思:(参见佈置)

     1.分布陈列;分布安置。
      ▶《北史•宇文深传》:“年数岁,便

  • 回极

    读音:huí jí

    繁体字:回極

    意思:(回极,回极)
    天极回旋的枢轴。即古人认为的天体的轴心。
      ▶《楚辞•九章•抽思》:“悲秋风之动容兮,何回极之浮浮。”
      ▶朱熹集注:“或疑回极指天极回旋之枢轴。”<

  • 杳深

    读音:yǎo shēn

    繁体字:杳深

    意思:幽深。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黟县山水记》:“黟地不及百里,岂有山行七日之远?不悟山行多曲,岩壑杳深,蹋涧攀崖,百里之间,弥岁难穷。”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