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安同知赴阙五首》 忧民白发三千丈,报国丹心十二时。

忧民白发三千丈,报国丹心十二时。

意思:白发三千丈百姓忧虑,报国丹心中十二时。

出自作者[宋]魏了翁的《送安同知赴阙五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忧民白发三千丈,报国丹心十二时》是一首表达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情感的诗篇。它通过描绘诗人忧心国家大事,满头白发,却仍然心系国家,独自仰望红日,表达了诗人的忠诚和执着。 首句“忧民白发三千丈,报国丹心十二时”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情感和心境。诗人因为忧虑百姓的疾苦,已经白了头发,形容愁思之深重。然而,他心中却怀有报效国家的赤子之心,时刻关注国家的动向,时刻准备为国家付出。这句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责任感。 “独倚长空望红日”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的形象和动作。他独自倚栏远望,仰望红日,象征着希望和光明。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对国家的忠诚。 “满帘风雨燕喃呢”则通过描绘风雨中的燕子喃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寥。这句诗与前两句形成对比,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忠诚和执着。 整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绘和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和责任感,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忠诚和执着。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忧民白发三千丈,报国丹心十二时。
独倚长空望红日,满帘风雨燕喃呢。

关键词解释

  • 十二时

    引用解释

    1.古时分一昼夜为十二时,以干支为记。《左传·昭公五年》 杜预 注有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名目,虽不立十二支之目,但已分十二时。至以十二支记时,《南齐书·天文志》始有之。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一日十二时始于汉》、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昭公五年》“十时”注。

    2.犹

  • 报国

    读音:bào guó

    繁体字:報國

    英语:dedicate oneself to the service of one\'s country

    意思:(报国,报国)
    为国家效力尽忠。
      ▶

  • 丹心

    读音:dān xīn

    繁体字:丹心

    短语:诚心诚意 诚意 红心 真情 童心 肝胆 心腹 至诚

    英语:loyalty

    意思:赤诚的心。
      ▶三国·魏·阮籍《

  • 忧民

    读音:yōu mín

    繁体字:憂民

    英语:be concerned about the people

    意思:(忧民,忧民)
    谓关心人民疾苦。
      ▶明·李贽《与焦若侯书》:“但半山过于自信

  • 白发

    读音:bái fà

    繁体字:白發

    英语:leukotrichia

    意思:(参见白发,白髮)

    近义词: 白首、鹤发

    反义词: 朱颜、

  • 三千

    读音:sān qiān

    繁体字:三千

    意思:
     1.《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
      ▶《三国志•魏志•陈群传》:“

  • 二时

    读音:èr shí

    繁体字:二時

    意思:(二时,二时)

     1.犹两季。
      ▶《汉书•匈奴传下》:“近不过旬月之役,远不离二时之劳。”
      ▶颜师古注:“离,歷也。三月为一时。”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